这两天,25岁的金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柳赫,终于解开了埋在心中多年的疑惑。
微信朋友圈里,大家都在转发金华发布推送的《1500万元!816人!新华网、人民日报都佩服》,他不自觉地点进去,文中“木寸”这个名字让他再也移不开眼睛。
2009年,柳赫考入兰溪一中,在校期间曾获“木寸奖学金”。当时年少的他一度问起过“木寸”是谁,但没人告诉他。直到今年,这个谜底才被媒体揭开……
“木寸”真名姚宝熙,今年86周岁,兰溪市兰江街道姚村人。从2002年起,他化名“木寸”,先后出资建设兰溪老年宫、复建修缮村庄明清古建筑,并在母校兰溪一中设立优秀学子奖助学金……今年1月11日,《金华日报》首次报道姚宝熙回报桑梓的感人事迹,随后各路媒体相继跟进,“木寸”这个名字,随着1500万元捐款和一根用了20年的旧皮带,被更多人知晓。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为何化名捐款上千万元?他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这两天,记者多方奔走采访,还原老人隐姓埋名捐款千万元背后感人的故事。
神秘的“木寸”: “我算不上参天大树,只是对社会和家乡尽寸木之用”
在兰溪,知道“木寸”名字的人很多,但大多数人与柳赫一样,只闻其名,不知其人。
“木寸”的第一笔捐款,是在2002年。当年,退休后在上海创业的姚宝熙从家乡老友口中得知,兰溪要成立慈善总会,老友随口问他,要不要一起捐点钱?第二天,他就以“木寸”的化名向兰溪市慈善总会汇去60万元捐款。对当时的他来说,已经倾尽全力。
姚宝熙不想出名,于是化名“木寸”。他说,这是把自己当作一寸木头,“我算不上参天大树,只想对社会和家乡尽寸木之用”。
从那之后,姚宝熙就以“木寸”之名与家乡的慈善公益结缘。一段时间过去,捐款没有用掉,他心想,是不是钱少了难办事,就与慈善总会商量,在兰溪找个合适的项目,可以追加捐款。听说要建老年活动中心,他又汇了90万元。2004年,兰溪老年宫开建。他到实地去看,发现面积太小,再次主动追加180万元捐款用于扩建。
17年过去了,兰溪老年宫依然是全省为数不多的功能齐全的老年活动场所,阅览室、电脑室、台球桌、乒乓球桌、健身房、小舞台、说唱角等文体设施一应俱全,每年到访老人超18万人次。
兰溪市慈善总会办公室主任蒋立标刚到慈善总会工作时,也很好奇,“木寸”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做好事不愿留名?当时,他只听老会长提起,此人生在兰溪,长在兰溪,后到外地求学,是位高级工程师。
多年后,蒋立标第一次见到姚老,才刷新了认识:“这是一位很朴实的老人,穿着一件夹克,很朴素,和一个捐资千万元的人根本联系不到一块。”
2008年,兰溪一中师生也知道了“木寸”这个名字。“木寸”在兰溪市慈善总会设立了60万元奖助学金,每年5万元收益用于资助兰溪一中品学兼优和家庭困难学生。只是,在起初长达8年时间里,师生们一直不知“木寸”是何许人。
直到2016年,兰溪一中举办80周年校庆,校方觉得无论如何应该找到“木寸”,请他来参加校庆。多番诚意寻找,他们终于知道了,“木寸”是老校友姚宝熙。怀着崇敬之心,校长和副校长前往拜访,姚宝熙非常愉悦地忆起昔日读书岁月。从那以后,每年高一新生入学,老师都会带着他们走进校史馆,讲述“木寸”的故事。
“不认捐”的老人: “钱是没有用的,事要靠人来干”
直到去年底兰溪乡风文明“百星”评选前,“木寸”背后的故事还一直是小范围内公开的“秘密”。姚宝熙很低调,不愿自己捐资反哺桑梓的故事为人所知,大家也都心照不宣地为老人保密。
兰溪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副主任曾玥说,姚宝熙是姚村村民推选上来的“好乡贤”代表,她年初登门拜访,一开始,姚老压根不愿承认自己捐过款,亲友在一旁劝说才慢慢透露一二。
还有一个细节让曾玥印象深刻,她与姚老三次见面,老人始终穿着同一件红色毛衣和同一双旧布鞋。
对于捐资的数额,姚宝熙从不愿说。1500万元,是姚村村民们估算出来的。
2006年,姚宝熙第一次出资8万元维修村中的崇德堂,看到厅堂恢复往日风采,乡亲凝聚团结,他深受触动,决心将村里的古建筑一座座修回去。姚村村民姚国尧在村中主要负责古建筑修缮和管理,他说,15年间,姚宝熙在村里陆续修了十几幢古建筑,光是姚氏家庙的重建,姚宝熙就出资800多万元。
考虑到修建古建筑涉及大额资金,为了不让村中做事人受非议,姚宝熙特意不把钱打到村中账户,而是按工程进度,由他亲自结算工程款。
“姚老考虑周全,做事仔细。修古建筑,他会喊我们帮忙盯着,能用的材料,哪怕一榫一卯都要求用回去,费用由他付,我们负责监工、记账。用一笔,捐一笔,记一笔。但是,这个数字我们也只能记个大概,很多时候他都是默默出、悄悄添。”站在姚氏家庙的厅堂里,姚国尧指着正厅的字画与花瓶说:“就像这幅本村画家姚贻庆的画作,就是姚宝熙出资8000元装裱的;这对花瓶也是他添的……零碎捐赠的数额太多,根本算不出来。”
看到需要修复的古建筑,不管是村集体的,还是村民个人的,姚宝熙都会出资维修。“光是去年,他就修了5幢古建筑和几个小厅。两天前,他回村里,看到村民姚田元家的老宅屋顶漏了,又敲定下来要帮他修,这一修又要10多万元。如今,人已搬出来了,过几天就要动工。”姚国尧说。
就是这样一个为村庄豪掷千金的人,对自己却很“抠门”。姚宝熙自家的老宅,直到2019年才修缮。木工劝他修得气派些,但姚宝熙坚持维持原貌,保留一间房就好。他只对一堵明代的墙提了要求:“不要去动,留着让子孙后代看到。”
在姚村重建厅堂的功德碑上,找不到姚宝熙的名字。
“为什么要留名?修厅堂花的是大家的钱,使的也是大家的力。钱是没有用的,事要靠人来干。”姚宝熙说,让姚村恢复曾经的辉煌,让中国传统古村落的宝贵遗产世代传承,就是他最大的事业。
“这个事业不完成,我还舍不得退休。”他笑着说,“一座古建筑落成了,我的心里就乐开了花,比吃什么都补。”
反哺桑梓: “我捐的这些钱根本不值一提”
5月7日,姚宝熙的朋友圈里转发了一条“玻璃大王”曹德旺出资100亿筹建大学的新闻,姚宝熙反复读了好几遍,看着看着,眼泪忍不住掉下来。留言区,他写下:“这才是值得大张旗鼓宣扬和学习的好榜样、好精神!”
但是,当记者提及他的故事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各大主流媒体的官方微信转发,姚宝熙却连连摇手:“我捐的这些钱根本不值一提!”
姚宝熙口中不值一提的,近乎是他全部的财产。这笔钱是他退休后靠开公司和做股票陆续赚的,他不喜欢存钱,赚钱了就想拿出来为家乡做点什么。65岁那年,已从中国石油物资装备(集团)总公司退休的姚宝熙,踏上了“创业掘金”之路。
明明是颐养天年的岁数,为何要“下海”折腾?姚宝熙说,把记忆中家乡的古建筑都修复回去,是他老年创业的最大动力。
姚村号称“瀫西巨族、素封之家”,有700多年历史,村中古建筑众多。从小,每每听人夸赞“你们姚村了不起,有那么多好建筑”时,姚宝熙都会感到无比自豪。
1940年,7岁的姚宝熙在村中姚氏宗祠读书,仅仅过了一年,侵华日军攻入兰溪。年幼的姚宝熙因此辍学,与家人逃亡在外。回村后,他发现,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祠堂被烧毁,姚宝熙痛心疾首,也埋下了有朝一日重振家乡的种子。
“年轻时,我只是一名普通职工,有心无力;创业后有了能力,就想实现从小的梦想。”姚宝熙说,2010年,当耗时3年重建的姚氏家庙呈现在眼前时,他热泪盈眶:“这不就是记忆中祠堂的模样吗?家乡就是一个人的根啊!”
2013年,姚村入选“中国传统文化村落”,当时,村里保留有几十座明清建筑,但因年久失修,不少建筑变得破旧。姚宝熙很着急,不仅出钱修缮,更去外地请来古建筑工程队。在兰溪的大部分时间,他都要到村中走走逛逛。
“村里古建筑的事,姚老看得很重,比自家的事还要紧。”站在姚村的戏台前,姚国尧想起8年前的那个雨天,那天下着倾盆大雨,雨台(戏台厢房)可能会塌,姚宝熙不顾年迈,脱下鞋子,赤着脚上前查看……
离乡数十年乡音不改: “生我养我的家乡怎么能忘”
事实上,姚宝熙离开家乡很早。21岁那年,他考入西安石油学校;后来被分配到石油工业部华东供应办事处工作,先后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工作。离乡最长的10年,他甚至拮据到缺少路费而无法还乡。
即便远在外地数十年,姚宝熙一口乡音至今未改:“生我养我的家乡怎么能忘?”
1935年,姚宝熙出生在兰溪姚村的一个贫困之家。他至今忘不了,自己年幼家贫,好在村中有贤达助学奖学的传统,姚氏子弟上学,学费均由祠堂支付;小学毕业后,村里分给他半公斤肉,过年还发馒头……
“因为清贫,我的童年是自卑的,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希望现在的孩子能够不忧虑自己的学费开销,只想着争先恐后拼成绩。”这正是姚宝熙设立奖助学金的初衷。
过去12年,每年开学典礼,兰溪一中都会有68名学生上台领取“木寸”奖助学金。816人,这个被媒体频繁提及的受助(奖)学生数字,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姚村村民姚庆丰年长姚宝熙一岁,两人从小一起长大、读书。“在设立兰溪一中‘木寸’奖助学金的前一年,姚宝熙就在姚村设立了30万元的奖助学金,用于暑期姚村及周边村庄孩子的教学托管,并资助村中贫困学生,奖励考入重点高中和大学的优秀学生。”
对于物质与金钱,姚宝熙看得很轻。那条媒体津津乐道的皮带,是老朋友1997年送的,一直用到2017年,皮面都已开裂;脚上穿的布鞋20元一双,衣服只有寥寥几件,最贵的不过百元;1元钱一包的糯米料酒,就是佐餐的美味……
耗尽毕生积蓄,姚宝熙却觉得自己的精神无比富足。“当下拥有的金钱并不是财富,钱只有花在大家身上才更有意义和价值。”他想起16年前的一天,那是母亲离世的前一年,70岁的自己带着91岁的母亲来到兰溪老年宫——
姚宝熙问母亲:“姆妈,这里是给年纪大的人嬉的,好不好?”
母亲连连点头,说:“好的,真好。”
姚宝熙说,虽然母亲并不知道,这是她儿子出资修建的,但她脸上像孩子一样的笑,永远印在自己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