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资讯网首页 > 信息资讯 > 科技频道 > 浏览正文


央视网评:“爬虫”滥觞 窃取数据的行径该整肃了!


 

2019-10-12 12:02:24

  最近,多家知名大数据风控公司身陷丑闻,他们运用“爬虫”技术侵犯用户隐私,滥用数据,还涉嫌助力放贷和催收。这又是一种披着科技创新外衣,做着“挂羊头卖狗肉”的传统生意,值得多方警惕。

  我们不否认大数据对产业升级和提高决策效率有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大数据风控,日益成为金融决策的数字化大脑,广泛应用于银行的贷款审批和反欺诈方面。

  按理说,大数据风控公司的商业逻辑应在于研判数据规律,减小风险,控制损失。但事实呢?他们在爬取数据、贩卖流量。常见的情形是,一些公司运用爬虫技术获取用户的信息,如购物流水、通讯录联系人、银行卡账单,支付宝和微信交易记录,以及公积金和社保等数据,然后打包出售。在买家当中,不少是放贷公司,他们甚至有这么一个“风控奇招”,买下大数据公司爬到的其他贷款公司的数据,根据“他家放多少,我这就放多少”批贷,直接省去了风控环节。其实,第三方大数据公司提供的风控报告,几乎都是个人信息泄露报告汇总,基本无任何大数据分析。

  爬取用户或同行的数据是如此低成本、如此快捷,让大数据风控公司走上了赚快钱的路子,背离了风控的本意。这还反过来提醒我们: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积累及其风控是一门慢活,数据的研究应用更是难活。

  在概念包装和故弄玄虚之下,我们需要认清现实中大数据行业的发展,普遍还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在金融风控中,从多数银行实际落地情况看,“智能风控”或“智慧风控”其实也就是把人工操作流程和各种统计报表电子化、线上化罢了。进一步看,人们想象中的大数据风控的一个基础功能就是预判风险。遗憾的是,频频发生的银行卡被盗刷事件,暴露出当前的风控水平远远做不到识别欺诈交易并进行拦截和处置。再譬如,金融机构的“反洗钱”风控中,本希望通过设置一定的参数和规则,让系统判断交易是否存在洗钱嫌疑,但从时间看,预警都是“事后”的,等发现的时候,损失已经发生。

  更可笑的是,扯着科技大旗的大数据风控,十分依赖于人工。日常业务场景中,很多企业即使搭建了风控平台,也可能会因为需要,迁就用户的体验性和业务的流畅性,使得机器的自动判别受到人为干预。特别是在现金贷中,很多企业在利益驱动和员工的业绩分成机制下,风控流于形式。

  可以看出,大数据风控在错误的方向上野蛮生长,在必要的路径上发育十分不足。还可以这么说,能看得出来的风险,不需要大数据也行;真正的风险,目前的大数据风控水平也难甄别出来。

(编辑:上海资讯网 so.sh.cn) 关闭
+ 相关信息咨讯
·一个手机号就能让个人隐私“裸奔”?记者做了两次
·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28日举行,雷军:这次只发技术
·赋能新基建,神州数码携手华为助力上海城市治理发
·“祸”拉拉:不能总是等出人命才想起补漏洞
·科学源自好奇和热爱,三位“科学探索奖”得主在央
·互联网巨头靠什么管理10万员工?
·面对疫情散发,做好防控是关键
·备好药物应对感冒、流感与疫情散发
·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出现发热、咳嗽怎么办
·连花清瘟的用药特点决定了可改善呼吸道炎症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上海资讯网拥有人承担上海资讯网 so.sh.cn 一切法律责任(包括但不仅限于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网络传播权等)。
2. 本站刊载之作品,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大多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文章事前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2003-2024 上海资讯网(so.sh.cn)
媒体合作、商业合作及不良信息处理电话:021-34121912 QQ:191646616 微信:news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