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房产经纪,链家构筑起一条真房源、极致服务的国民品牌护城河;探索居住变革,贝壳加速起跑打开国人围绕“住”之需求的全部畅想空间。在衣、食、行领域均全面渗透互联网化、平台化的今天,扮演变革者角色的左晖,持续丰富着一家现象级公司的边界和可能。从链家到贝壳,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信条,左晖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最终外化为商业文明与企业战略,全面推动中国居住服务行业健康化、规范化发展。 帮助百万居住服务者收获尊严,让中国2亿家庭未来住得更好,怀揣理想的人不知疲倦,始终走在创新的路上。逆流而上18载,新居住元年再弄潮。
70年波澜壮阔,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及最大相对速度的城镇化进程,了不起的变化亦深入国人居住领域,中国房地产整体从增量时代跨越到存量时代。一抹亮色是,这个居住服务领域总有那么一批破局者,引领着一批公司,通过不断突破革新提升了消费者的居住服务体验,从而在某种意义上改写了对居住服务从业者的固有傲慢与偏见。一部创新史,就是一部光荣与梦想史。
这是一个伴随着改革开放浪潮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坚持为中国居住服务行业的发展鼓与呼,为推动行业的健康、规范不止步。
“在行业多年,我一直非常痛恨两件事。第一是经纪人忽悠消费者,另一件是消费者不尊重经纪人。” 关于经纪人群体的信用与尊严,这是贝壳找房董事长、链家董事长左晖当下思考最多的事情之一。“第一件事,我能想办法让组织和经纪人向好的方向变化,但第二件事,我一度感觉自己无能为力。”
从1992年大学毕业留守北京,左晖像千万个北漂一样,开始了自己的租房生活,直到2004年,左晖才买下自己在北京的第一套房子,结束12年的北漂生涯。这期间也被“中介骗过很多次”,而当他自己三十而立创立链家,一头扎入房地产经纪行业开始,左晖始终坚持与行业弊病做斗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左晖的无奈正是他努力的方向。
“不吃差价、实行真房源标准、全国性拓展、线上化”,这些成为左晖眼中公司发展的标志性节点,支撑链家在成为行业先锋的前提下,创变型推出贝壳找房平台。“在这几次关键的成长中,我们始终有个原则是‘对用户好’‘做难而正确的事’,公司的组织架构、产品和愿景,最终都体现了这个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帮助百万居住服务者收获尊严,让中国2亿家庭未来住得更好。”
1
机缘与使命:把握存量市场机遇
左晖生于1971年,陕西人,稳重,公司里熟悉的人喜欢称他“老左”。纵观左晖的创业经历,发现他总能敏锐地把握重点,追寻价值创造,对于房地产存量市场的精准判断,无疑是成就他创业的关键一点。
1992年大学毕业时,左晖被分配到北京郊区一家工厂上班。这是普通包分配的一条寻常路。“兴趣不在于此”的他辞职跳槽到中关村(9.020,-0.13, -1.42%)一家软件公司负责客服工作。
日常高频接电话让左晖至今回忆起来耳朵里还是“嗡嗡作响”的声音。但也正是那个时候,左晖对于“好的服务”有了深刻认知,他更加认真地思考如何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激发最大的潜能。
在某个夏夜,左晖和两个大学好友约去看足球甲A比赛,聊起大学时代说过的“25岁出来单干”的约定。一番商定后,每人拿出5万块钱,从原公司辞职、创立新公司,左晖任总经理,哥们仨一起做保险代理。
第一次创业3年,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左晖,却因此成为了资深保险专家。他们撤出保险代理市场时,获得的收益是当年投入的100倍。这让左晖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时光走到1998年。这一年,金融风暴摧残下的亚洲经济动荡,危机四伏。中央对房地产的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取消“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化。
左晖敏锐地发现,自“1998年房改”后,北京个人购房比例在加大,却没有一个可靠的购房服务平台,房产交易信息严重不对称。而他自己也是一个北漂,在北京租房被骗数次。综合动因,促使他开始琢磨着在房地产交易这个行业干些事儿。
2000年8月,左晖成立了北京链家房地产展览展示中心,并与《北京晚报》合作,创建“房地产个人购房房展会”。至此,左晖在这个行业里坚定地走了下来,他常说这份工作是“使命所至”。
这份使命感让链家快速成长起来,最初只有2家店、37名员工,次年就变成6家店、77名员工;2004年就达到了30家店、200名员工。
“我们在入行的时候完全是门外汉,有一个理论是:‘从全球的理论数据看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后不动产新增投资额会下降,房地产消费市场会转为以存量住宅交易为主体’。但这只是当年创业时候的认知,在过去的20年里亲身见证还是另一番感受。”
时间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今天,从全国来看,二手房交易额已经迅速从1998年的不足百亿元扩大到如今的万亿元级别,率先进入存量时代的一线城市表现更为明显,北京二手房市场的累计GMV(成交总额)为5.1万亿元,上海二手房市场的累计GMV为6.6万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