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过生日时,朋友送给司兰一台智能音箱,是市场上常见的主流品牌的款式,小方盒子、价格不高。司兰对新奇事物的兴趣一般,就随手摆放在了客厅,倒是6岁的女儿爱上了这个小音箱,总是缠着它讲故事。
逐渐地,司兰对这个智能音箱产生了好感。“简直是哄娃神器”,欣喜之余,她开始在淘宝上浏览相关产品,计划买一台配置更高、音质更好的款式。
直到数月前的一天,司兰无意间打开了与智能音箱连接的手机App,却意外发现,其中记录的一段文字,正是自己与丈夫刚刚聊天内容的文字转写。令她惊讶的是,这段对话发生在女儿听完故事之后,理论上,音箱已经处于休眠状态,不应收取声音,更不应该将内容传输至手机、并转为文字。
“它一直在偷听我们家里的谈话吗?”疑虑浮现在司兰的心头。家人也对智能音箱产生了忌惮,新机购买计划自然搁浅,对于已有的这台音箱,司兰则选择了“断电”,“女儿喜欢听故事,听的时候开一会,听完就拔电源”。最近四、五个月,他们都是这样使用的。
1
正在“监听”的音箱
智能音箱第一起广为人知的“窃听事件”发生于美国俄勒冈州。
2018年5月,Danielle的丈夫接到一位下属的电话:“马上拔掉你的Echo设备插头,你被黑客攻击了!”Danielle居住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家中拥有四台亚马逊智能音箱Echo设备。当天早些时候,她丈夫的这位下属接到一份录音文档,随手打开后,却听到了Danielle和丈夫在家中的私密谈话,夫妻俩正在商量使用哪个牌子的硬木地板。
震惊之下,Danielle拔掉了所有Echo设备电源,迅速拨打亚马逊客服电话寻求解释,同时,她将这一事件爆料给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对于这一事故,亚马逊给出的回复是“误操作”,意思是,在运行时,Echo设备将一段对话的内容误解为指令,以为用户希望将此前的语音内容发送给通讯录中的某个人,随即执行了这一指令。
Echo是亚马逊推出的智能音箱,搭载其语音助手Alexa。截至2018年年中,Echo在美累计出货约3500万台;根据CIRP预测,其市占率达到70%,远超其它品牌。
头部产品出事,消息迅速被广泛传播和发酵。不久之后,Echo的第二起“事故”又出现了。一位德国用户向当地杂志《c’t》爆料,当他让亚马逊发给自己个人活动的语音数据时,却收到了一个可供下载的100MB压缩文件,下载内容是一份解释Alexa语音命令的PDF分类记录,以及1700份陌生人对话录音。
《c‘t》听取了其中的部分录音,发现根据对话内容,可以“拼凑”出的生活细节包括:在家和外出的时间,家里其它品牌的智能设备,家中人员的性别,甚至包括用户沐浴的声音。
尽管亚马逊对以上两起事故均已致歉,却未能掩盖一个在舆论中逐渐成型的猜测:作为一款新兴设备,智能音箱的“窃听”或许不仅是隐患、而且真实存在。“它听到唤醒词就可以启动工作,那是否意味着,智能音箱正在随时随地听取我们的谈话?”司兰这样怀疑。
最近数月中,智能设备相关的更多“窃听”事故正在被曝出。今年7月,据国外媒体报道,苹果的一名承包商称,为了提升Siri的产品能力,苹果会雇佣外部承包商审听录音,其中包括了Siri在意外被激活时收录的私密对话,例如医疗信息、毒品交易和其它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