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AI星球
昨日,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做客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节目时透露,本月30日,也就是这周六,将开通三条地铁新线。
据了解,三条地铁新线包括:
国内首条全自动运行地铁燕房线
北京首条磁悬浮地铁S1线
西郊线
首先,先划重点,国内首条全自动运行地铁燕房线。
燕房线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从阎村东站到燕山站共有9座车站,总长度为14.4公里。
这是国内首条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在9月21时已经空载试运行,当时对外宣称计划在 2017 年年底开通,非常守时,赶上了2017的尾巴。
9月试运行的调试任务主要包括:通过统一行车调度指挥,完成各系统功能的调试任务,对电客车进行接收、看护、管理、调车等,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
北京燕房线列车最高运行时速约为 80 公里,共编组 4 辆列车,每辆列车的最大载客量为 1262 人。
自动驾驶地铁燕房线
列车的运行完全由在远方的“控制中心”掌握。全自动驾驶、计算机控制,车在起步、转弯和刹车的过程当中,列车都比较平稳。
当然,不仅在线上运行时是无人驾驶,而且放在停车场内也是完全自动清洗、检测、上电、唤醒、出库,被称为是北京最智能的地铁。
该条线从信号、车辆、通信到综合监控系统完全是国产。
跟北京其它地铁线相比,这条线车厢里的电子地图是LED显示,照明系统随着车外环境变化自动调节亮度,空调温度也可在控制中心远程调节。
无人驾驶地铁到站操作时间短,运行时间要比人工驾驶缩短很多时间,每个站都节省15秒左右。
无人驾驶地铁在运营过程中通过电脑程序第一时间做出“决策”,地铁在行驶过程中能够对障碍物进行扫描检测,一旦列车接触障碍物便会迅速在 1.4 秒里进行紧急制动。
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列车无论起步、加速、停车还是区间运行,电脑控制着列车在各运行阶段平缓的过渡,最大限度保证乘客舒适的乘坐体验。
行驶过程中也会配备驾驶员,不过驾驶员不用做任何操作,主要监看仪表、线路的情况。
有效降低人为参与所产生的影响,不会因为一些驾驶员突发情况而对列车整体运行带来影响,同时还能有效地缩短行车间距。
根据北京市的规划,3号、12号、17号、19号线以及新机场线等新一轮轨道交通线路建设都将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技术。
这项技术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集成技术一次质的飞跃,是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
值得骄傲的是,该条无人驾驶地铁是国内自主研发,使用的是国内的技术。
国内已有的“无人驾驶地铁”
据澎湃新闻报道,我国内地现已开通过3条“无人驾驶”线路:
2008年北京开通的机场快轨;
2010年开通的广州珠江新城旅客自动输送系统,全长约4公里;
还有一条是上海的轨交10号线。
但据中国中车的专业人士介绍,上述三条线路在国内这些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无人驾驶地铁,一方面司机仍然要在车内操作,另一方面上述无人驾驶的技术来自西门子,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在2013年,经过多方权衡,京城西南只有15公里左右的燕房线被突然改用轨道交通最尖端技术——全自动运行。
15公里虽不长, 但此时,距国外首条“无人驾驶”地铁线——巴黎里尔线的开通已过去15年。这成了中外之间看得见的技术差距。
当时的北京,正迎来地铁建设高峰。技术上的巨大差距,让北京不得不花高价进口大批核心装备。
花巨额产品还得装孙子,在装备引进的技术谈判时,国外装备商的“脸色”并不好看。
我们手里没有核心技术就得受制于人,国外厂商掌握技术优势,很难在技术装备上做更适合我国乘客的改造。
不过国外设备在运营过程中开始暴露越来越多的问题。设备一旦发生故障问题,只能做简单维修,深层次的原因分析需要返厂到国外进行,耗费时间。
但另一方面,国外轨道交通厂商的技术封锁也越来越严重。负责信号研发的北京交控科技总裁郜春海回忆:“国外厂商交给中国人的技术说明书越来越简单,就是怕我们学会了。”
自主研发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意义重大。
安全问题
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自动驾驶的列车是否安全,在“无人驾驶”的模式下,如何保障列车的行车安全以及乘客的乘车安全呢?
据地铁燕房线信号系统项目经理吕爱国介绍,车辆上装有防撞系统,在区间运行过程中,如果碰到了障碍物,会触发紧急制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