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旺 吴容
近日,无人便利店企业缤果盒子遭遇人才阵痛。
11月21日晚,缤果盒子员工在某社交平台上发布消息称,公司高管离职,并且多数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此事件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引得多家媒体纷纷报道。
随后,缤果盒子市场部副总裁王莹发布声明表示,事件起因是公司执行副总裁谢群离职后,董某、吴某等9名员工拒绝接受管理,同时做出扰乱公司正常经营的行为,影响公司运营,因此将上述9名员工开除。而谢群离职原因为“经营理念差异”。该声明还提到,缤果盒子方面将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相关纠纷。
和君咨询合伙人、连锁经营负责人文志宏分析认为,此次事件恰好表明了无人便利店与员工之间的需求关系。无人便利店对于员工有着刚性需求,在人才方面的要求甚至要比传统便利店更高。
缤果盒子方面在回复《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提到:“针对目前的无人零售方案,公司于年初成立了深度学习团队,进行人才培养及技术研发,由于技术难度比较高,团队目前处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过程中。”
无人零售能否真的无人
11月21日晚,缤果盒子员工在某社交平台上发布消息称,公司高管离职,多数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此事件在网络上快速传播发酵。
缤果盒子方面对记者解释称:“2017年11月8日,广东多地的8个缤果盒子被无故清空货品或停止运营。经与仓库管理人员核查得知,是由董某某、吴某某、陶某某等9名员工发出相关工作指令所致。公司已于11月20日开除上述9名员工。”
文志宏认为,对于消极怠工甚至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员工,开除也无可厚非。但这恰恰表明了员工对于便利店行业的重要性。“无人零售目前只实现了结算终端的无人,但是在供应链、产品陈列、补货、配送等方面,人的作用至关重要。而且在新零售时代,无人便利店这一全新的业态,兼具人工智能技术和线下销售双重特性,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强烈,往往需要企业付出更高成本。”
中国经营连锁协会发布的《无人值守商店运营指引》显示,无人便利店的定义是“在不存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采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全自动完成商品的销售过程,亦可根据店内条件自动提供有偿或者无偿服务的零售商店”。
缤果盒子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我们通过前端的无人化技术,把收银员零散时间、等待时间,通过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方式集中到后端,通过一个客服完成几十家店看店的工作。”
不过,记者了解到,无人便利店在后台操作过程中,需要人员来进行大量的工作。目前,无人便利店主要使用RFID射频技术,而在商品陈列之前,需要人工将RFID标签粘贴到商品包装上。以缤果盒子为例,由于陈列空间有限,单个“盒子”商品一次性投入是传统便利店的1/4,SKU均不低于500个。并且由于货架没有仓储功能,所以一个SKU放置2-3个商品。除去后期补货,保守测算单店一次性投入为1000个商品。而这1000个商品的RFID均需要人工粘贴。目前有供应商提供带有RFID标签的商品,但相关成本则会增加。
零售行业专家刘晖告诉记者:“RFID标签成本较高,目前每销售出一件商品的成本不低于4毛钱。RFID标签的成本是随着经营状况一直存在的,也就是说卖的东西越多,成本越高。”
根据上述保守测算,以RFID标签成本为4毛钱来计算,单店一次性投入1000件商品的RFID成本为400元。
华泰证券研究所以上海龙口路缤果盒子为模型进行调研。数据显示,该店营业收入为1017.8元/天,按便利店行业普遍毛利率25%来测算,该店毛利为254.45元/天。
该调研对上海龙口路缤果盒子提出成本预算,假设该店租金成本为46.8元/天,人力成本为16.67元/天,水电杂费为30元/天,补货物流成本为20元/天, RFID消耗为71.40元/天。由此可得该店折旧前利润为69.58元/天。
而根据华泰证券研究所公布数据显示,在不考虑铺货成本的前提下,缤果盒子首次设备投入成本在85000元。按照折旧前利润为69.58元/天测算,回收首次硬件投入成本需要1221天,即3.35年。
也就是说,在不考虑折旧的情况下,该店保持每天营收1017.8元,需要3.35年才能赚回首次设备投入成本。
此外,在商品运输、补货等环节均需要人工进行。而由于没有社区配送服务与客服服务,使得无人便利店在社区服务方面不能与传统便利店形成正面竞争。
刘晖告诉记者:“无人便利店看似节约了店铺员工的成本,但实际上后台技术人员的成本却远远高于店铺员工的成本。而人才也是无人零售企业的主要竞争点。”
扩张困局
据悉,此次辞退员工事件,是自2017年6月缤果盒子在上海投放以来第二次管理、营运事件。今年7月,缤果盒子上海杨浦区欧尚店就曾因高温暂停营业。
文志宏分析认为,新兴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在探索发展过程中遇到管理、营业等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解决也能让企业积累经验,从而促进自身发展。但倘若在资本的助推下盲目开店,进行规模扩张,而不注重以消费者为主导展开服务和进行商品更新,则不会长远。
事实上,不管是传统便利店还是新兴业态无人便利店,各个企业在创始初期都曾提到过开店目标。今年6月,娃哈哈宣布进军无人零售领域,三年供应10万台Take Go无人智能零售店;随后,伊利发布计划在2000多个社区内推广无人便利微店;便利蜂也提出了两年1000家店,做到千店千面的目标。
缤果盒子方面也对记者表示:“目前,我们已经在包括北京、上海、广州、东莞、珠海、西安、鄂尔多斯等在内的29个城市,落地了超过200多个盒子,进入规模化复制落地阶段。公司在今年9月28日举办的战略品牌发布会上说过,一年内投放5000家盒子是我们的内部目标,这一目标实现起来虽有难度,但是我们认为可以做到。”
刘晖分析认为,零售行业单店盈利能力较差,只有达到规模效应,才能触碰到成本转折点,即对于物流中心成本、配送成本都达到有效的节约。这也是各个零售企业纷纷提出开店目标的主要原因。但在规模扩张过程中,人才的合理利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便利店行业增速达13%,市场规模超过1300亿元,开店数量及同店销售双双增长。在这背后暴露的人才短缺也受到了业内的关注。近日,据《财经》报道,北京连锁便利店全时曾在全家等多位竞争对手处用双倍以上的薪金挖中层以上的管理层。不过,大幅扩张的全时在2016年财务报表显示亏损较严重,已经在资本市场寻求入股或收购一年多,报价十多亿元,目前仍无人接手。
事实上,便利店行业高管离职事件频发。缤果盒子执行副总裁谢群离职之前,邻家、7-Eleven、罗森、爱便利、中国全家等便利店也出现高管离职事件。这已经成为了便利店领域的一种行业现象。
据业内人士透露,企业内部高层之间的经营理念的不同,或为便利店行业高管频繁跳槽的原因。
据悉,某创业型便利店企业正面临着这样的内部分歧。该企业的互联网思维与传统零售路线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却产生了很大的意见反差。互联网思维更贴近于新零售,侧重于以实体门店为载体进行线上平台的搭建,追求高额的线上流量,进而进行数据的积累;而传统零售路线侧重于商品的开发,提升单店的销售额,控制成本,然后密集型开店,进而形成规模化效应。
文志宏分析认为,每个人对于零售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便利店企业高管频繁离职,相应的就会有其他的人才进行补位。但不一样的经营管理理念也要给员工一定的适应期,同时也影响员工工作效率。不同的理念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也会造成影响。高层频繁变动不利于企业良好发展,更不利于创业型便利店进行规模扩张。
“不管是无人便利店还是传统便利店,都属于零售业。零售业就应该走商品开发、提升服务、增加销售额、控制成本,然后集中开店的路线,在发展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品类规划。一贯的传统互联网思维很难顺利落地。”文志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