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12月3日相约乌镇。此时,中国互联网公司正享受着未有的商业荣光。在全球市值最大的10家公司中,腾讯和阿里巴巴榜上有名。乐观的分析师预言这样的公司终有一天会变成万亿美元的公司。事实上,如果为全球已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或者未上市的“独角兽”排排队,中国公司的表现更好。人们更感兴趣的悬念是,谁会是下一个阿里腾讯?
以这个群体为代表的新兴力量一定会重塑中国经济。对这一点我们毫不怀疑。我们也相信下一个阿里巴巴、腾讯必然会出现,或许更需要观察的是,他们推动塑造的会是怎样的经济生态和格局。即使从现在来看,一些公司已经是经济中无可替代的基础设施,他们拥有无可争议的能力。他们将导向开放或者封闭,他们将是积极的商业赋能者,还是一次又一次地站在竞争的反面,变成新兴公司挥之不去的 “阴影”,对这个国家的未来至关重要。
对这样一些公司来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互联网具有连接一切的能力,更何况,这种能力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还可能成倍放大。如果考虑到,所有巨头都在进行跨界的大规模投资,这是一个无法真切描述的商业帝国。他们拥有近乎垄断的力量。这种力量要怎样使用,需要拥有者小心权衡。坦率地说,过去很多年中,我们在若干公司的案例中看到了这种力量的滥用以及可能的后果。比如对个人隐私的恣意侵犯,虚假信息的泛滥和对消费者的伤害,又或者平台强势下被扼杀的自由竞争。
对于这些愈加庞大的公司来说,责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先性。这种责任既体现在对投资人、股东、供应商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也体现于其对整个社会所承担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会因为一家公司能够更多地为股东赚钱而稍有减弱。甚至我们觉得,因其在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态中的系统重要性,这些公司需要主动承担起某种“仰望星空”的使命——他们认真思考人类的福祉和对未来的期许,并相信自己要做的是帮助人类实现更好的选择。一家有使命感的公司应该有这样的情怀,这让他们比那些看起来同样优秀的公司伟大1%。
这一点不难理解。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改变着产业格局和社会结构,也塑造着人类的未来。应该承认,不是所有人都对这一进程欢欣鼓舞。很多人对技术变革可能导致的失业和新的发展不平衡保持着高度警惕。这并非杞人忧天。比如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疑问,那些被新技术取代的人要去做什么?我们听到的回答无非是——还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应该承认现实跟理想之间距离或许很大。我们要做的不是宣称那些无法掌握新技术的人就该被淘汰,如何帮助更多人顺利地跨越数字鸿沟,不仅对他们重要,对那些自诩为数字精英的人也同样重要。未来几十年,这会是我们无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我们还应对另外一些声音保持警惕。比如有关互联网和大数据可能让计划经济成为现实的言谈。即使将这些讨论严格局限于微观决策行为,我们仍然反对这样的言论。一种担心是,当我们堂而皇之地预言“计划经济”的实现时,很容易将讨论引向歧途。即使我们相信发言者本意绝非如此,甚至只是无心之语。但如果对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历程之艰难有了解,如果知道不少地方依然存在用计划思维解决市场问题的倾向,发言者本该对这样的语境有所警觉,对诸如此类的表达更为审慎。更何况,计划经济从来就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制度安排,在计划的背后,是对人的自由和选择权利的束缚。中国近40年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人进而对于生产力的解放。
中国互联网公司和创业家本该对此中味道有更深切的理解和认知。当我们追问,谁会是下一个马云和马化腾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追问的不仅是某个人和某一家公司,我们更期待一个诞生新的马云和马化腾的商业环境,一个能够让类似阿里巴巴和腾讯那样的企业茁壮成长的沃土阳光,一个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