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于上海市郊的口罩工厂已经陆续复工。记者今天分别探访了位于松江区、奉贤区的4家口罩生产厂家,获悉此前本报曾报道过的口罩工厂“原材料告急”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工人短缺”成为当下主要矛盾。
松江机关、园区干部争相下车间,确保日产50万只平型折叠口罩
目前,各企业所在地政府正通过招募本地工、志愿者等多种方式缓解企业用工问题,确保防疫期间口罩供应。
今天一早,位于松江区车墩镇的美迪康医用材料(上海)有限公司便紧锣密鼓地开工生产。成千上万只平型折叠口罩刚下生产线,便由来自车墩镇的志愿者们整理装袋。“疫情十万火急,但生产车间的工人们都已放假。于是,镇里派了30名志愿者和我们一起上一线生产。” 美迪康公司副总经理王丽花介绍。
记者了解到,该厂在今年春节期间持续加班加点,前期已将原计划销往海外的一批近800万只口罩全部供应国内。然而,因目前企业仅有4名工人在沪,后续生产难以为继。
为尽快解决企业用工问题,从本月26日开始,企业所在松江区车墩镇发动了域内园区、党政机关干部担任志愿者,进入车间帮助生产。当天负责搬运工作的车墩镇机关干部计磊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诉记者,从早上8:30上岗开始,他已经陆续搬运了上百箱口罩:“感觉不到累,就想加紧干活,以确保供应。”
目前,车墩镇已号召志愿者近180位,涉及车墩当地园区、孵化器、城管中队等多个部门机构工作人员及部分家属。未来一段时间内,他们将轮班负责该企业所生产口罩的整理、包装、搬运等后道环节。仅26日一天,30名志愿者和企业员工就一同完成40万只平型折叠口罩的生产。志愿者召集人、车墩工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瑛告诉记者,在志愿者帮助下,企业产能基本可以恢复到过去正常产能的一半,达到日均产量50万只左右。
此外记者获悉,松江区内共有7家口罩生产企业,其中已复产的有4家,还有3家将在未来一周内陆续复产。“目前,松江区6天内已向外供应了近925万只各式口罩。随着后续生产线增加,产能有望进一步释放。”松江区经委副主任黎轶表示。
口罩工厂原料供应问题基本得解
今年春节前夕,本报记者曾报道过奉贤一家生产N95型口罩的企业遭遇原材料短缺问题。该企业位于奉贤区青村镇上塑路1818号,从年前至今,已持续全天候生产了近一周。
记者获悉,此前企业所反映的核心过滤材料告急问题,目前通过多方动员寻找,已联系到稳定的原材料供货商,日产N95防护型口罩可稳定达到4.5万只。
而此前同样受原材料困扰的一家口罩代加工企业,也于近日“脱困”。记者了解到,这家位于奉贤区柘林镇的口罩厂长期为国内外各大品牌商加工N95防护型口罩。为进一步加大口罩产量,品牌商目前已将大批N95防护型口罩所需原材料全部运送至该工厂。“根据企业目前生产能力,预计可实现每天50万到80万只产出。然而目前最大的难题是人工短缺。”企业所在园区相关负责人透露。
26日晚,为了帮助企业解决用人问题,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多方社会力量为企业联系对接了奉贤区相关部门。最终,由奉贤区经委、企业所在柘林镇政府连夜商议解决办法,通过集结柘林本地劳动力,一天内为企业送去首批50名员工。据了解,这些员工将在经过简单培训后,尽快上岗。后续柘林镇还将继续为企业寻找合适的劳动力。
奉贤区经委主任张贤告诉记者,目前区内生产消毒液、口罩等医疗物资清单内的企业已经陆续复工,其他一些相关企业也向经委方面提出要修改生产线,尽快开展防护衣和隔离衣的生产。“整个物资的供应走向越来越好。”
单方面“撕毁”国外合约,力保国内产量
记者在松江区的大胜卫生用品制造有限公司看到,坚守在车间的21个人里,除了少数工人外,还有司机、厨师、保洁、公司主管、经理、董事长……为了保障口罩生产,公司全员顶在一线,全天候开机生产。
记者了解到,该企业长期生产对外出口的N95防护型口罩和医用口罩,为应对此次疫情,公司临时切断对海外客户的供货。“我们专门给所有的海外经销商发送了邮件,请求他们谅解。其中一部分表示理解,也有一部分拒绝我们停止供货的请求。但目前为了优先保障国内需要,我们只能选择单方面毁约,并自主承担相应的责任。” 大胜公司董事长吴胜荣告诉记者。
得益于企业自动化程度高,尽管目前人工短缺,仍能保证每天8万只N95型口罩和医用口罩的产出。不过吴胜荣也表示,这种状态不可持续。“目前员工已经连续奋战48小时了,接下去必须考虑相应减少工作时间。”
吴胜荣说,目前区里已帮助企业对接了志愿者和一些在沪工人,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一方面是因为N95型口罩生产难度比较大,虽然面罩部分可以通过自动机器一体化成型,但后道松紧带、鼻夹等辅料的安装环节,仍需要有一定经验的技工来完成。如果用新工人和志愿者,需要培训至少半个月以上才能上岗。这会影响生产力。好在我们工厂的司机、厨师等行政人员也都经过应急训练,关键时候可以顶车间工人。”
企业方面表示,后续仍将保持每天8万只口罩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