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灰墙的集市里,熙熙攘攘的老字号商铺人声鼎沸。蒸煮的白色水汽后面透着匠人师傅娴熟的揉面身影。客人们络绎不绝、流连忘返。满目黑白招牌和旧式广告画让人恍惚之间以为自己正置身于民国时代摩登又热闹的老上海。
(真如高陵集市热闹非凡的场面)
这是普陀区真如高陵菜市场改造后试营业的第二天。上海特色小吃馆里,小绍兴店铺的白斩鸡十分钟内20只全部卖完、功德林铺子一个半小时全部卖空、大壶春创造了比进博会期间更好的营业额......。这样的情景,让运营方瀚立商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的合伙人蒋平喜出望外。 作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场馆外第一个全复制的上海特色小吃馆,这里聚集了17家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上海老字号小吃品牌。和组织这些品牌入驻进博会上海特色小吃馆一样,从品牌邀请、场馆设计到后期保障,蒋平总揽了店铺内一切大小事务。 说起几个月前带领老字号品牌负责人参加进博会,蒋平依旧是满满的感动。用她的话说,早已声名远扬的老字号企业完全可以不参加进博会,但是出于高度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他们还是积极参展,不仅为展会提供了餐饮保障服务,更是向全世界展示了老字号品牌,特别是蕴含其中的文化精神,“走出自己的店铺入驻进博会,对于他们来说绝对是突破和创新。”
(进博会上海特色小吃馆工作人员合影)
(进博会上海特色小吃馆里座无虚席)
蒋平介绍说,第一届进博会上海特色小吃馆共引入19个品牌,其中15家上海老字号企业。而第二届进博会期间,上海特色小吃馆汇聚了19家企业、27个品牌,产品的丰富度可谓一大亮点。生煎、小笼、汤圆、馄饨等上海小吃集结一堂,新增的盐水鸭、白斩鸡、手抓饼、油墩子等品种也极富特色。家喻户晓的小绍兴、小金陵、鲜得来排骨年糕,作为杏花楼集团旗下品牌集聚亮相。老盛昌为进博会研发的新品“笔杆春卷”,在试运营期间就获得不少“老外”的青睐。手抓饼、葱油饼品牌粮全其美更是接地气,产品中西合璧。在上海风味的葱油饼里夹上各种馅料,不仅出菜快,吃起来也方便,让外国朋友领略了上海市井的葱香味。
(第二届进博会期间,外国展商在上海特色小吃馆品尝美食)
除此之外,参与第一届进博会的元老企业还在产品上不断创新,比如大富贵在传统产品线上推出了虾肉油墩子,巴比馒头推出了酸辣汤和炸虾小点,蔡先生推出了美味的番茄牛肉汤面,还有老盛昌的创新产品笔杆春卷,豫园的开洋葱油拌面和鸡鸭血汤,吉祥如意的全家福……都让中外游客尝遍舌尖上的美食。 两次在进博会上海特色小吃馆现场的经历让蒋平深有感触。作为上海特色美食的集合展示平台,上海特色小吃馆尤其加深了外国人对中餐的了解,提起上海美食,他们脑海里不再只是“小笼包”。同时从点单量上来看,外国人一些传统的认识也被刷新,比如不再对食用鸭血有那么多忌讳,鲜香美味的金陵老鸭粉丝汤甚至吸引了很多老外排队购买。 从整体来看,第二届进博会期间上海特色小吃馆接待人数达到15万人,平均每天出餐量13万份,比第一届进博会增加30%。美食的集合展示让文化传播效益更广,每个品牌都调度了最精干的力量在现场手工制作美食,包、捏、擀的一举一动里,都包含着匠人们对老手艺的传承和对品牌的坚持,更是融入了中外民族相通的温情。
(师傅们在进博会上海特色小吃馆现场制作美食)
琳琅满目的美食不仅让小吃馆俨然成为一个微缩版的“老字号博览会”,更诞生了跨界融合的文化商品,向海内外游客展示特色海派文化。餐饮企业功德林与文化企业朵云轩跨界联合,展示了传统中秋与传统书法文化的交融;“愚园百货公司”旗下的网红咖啡“AKIMBO”让上海愚园百货这条历史厚重的街区更有时尚与活力;英雄金笔/茶文化植入“12街”文创茗茶空间,更是成就了上海特色小吃馆最具文化底蕴的接待客厅。
(在进博会上海特色小吃馆展示的文创产品)
在进博会上取得的良好反响,让蒋平以及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马莉开始思考如何在进博会之外推广复制上海特色小吃馆,使其永续经营,在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打响“上海购物”品牌的同时,让中华传统文化和匠人精神得以传承。对于老字号第一次“抱团”集体亮相在社区市场而非传统的商业中心,年轻的“80”后姑娘马莉感到发自内心的高兴,社区老人们对改造后的高陵集市的一致认可更是让她感动。 高陵集市的热闹也让蒋平看到了希望。她信心满满地说,她的最终目标是将这块集市打造成为如巴萨罗纳波盖利亚菜市场那样的旅游景点,成为中外人民美食与文化交流的载体,既接地气又不贵。她甚至都已想象出某一天,在二楼的社区食堂里,老外民间代表团的烹饪大师开设社区讲堂,向上海的普通老百姓直播做菜的生动画面......如此草根的民间交流似乎已让人嗅到这片集市未来越来越旺的烟火味、人情味和好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