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日常,于细微处悄悄流淌。
城市的丰富,定格在奢侈新潮驻地转角,特色小店腔调悠扬,后街烟火味日夜不息。
城市的开放,在于高光人物背后,城市精神孕育的万千姿态,在进取,有守望。
澎湃新闻推出“浦江观察”系列报道,带你触摸上海城市肌理,捕捉都市变迁,看见奋进的光。
96岁周赛凤在67岁儿子邵积模的搀扶下出门下楼晒太阳。 记者 臧鸣 图
2019年12月10日上午,上海静安,67岁的邵积模搀扶着96岁的母亲周赛凤,在四楼的家门口,慢慢走进了当天刚竣工启用的电梯。约10秒钟后,抵达一楼的电梯门打开,冬日的阳光暖暖地斜照进来。
看着身边已经约半年没下楼晒过太阳的母亲,邵积模十分感慨。在家门口就能坐上电梯,以前想都不敢想,没想到如今,奢望却变成了日常。
刚刚过去的2019年,这项暖心工程更是跑出了“加速度”——投运131台,完成立项624幢,均远超此前试点7年(2012年-2018年)的总和。除了中心城区,金山、奉贤、青浦等郊区也都取得了突破。
上海市房管局表示,总体而言,上海市加装电梯的数量和速度稳步攀升,加装电梯的政策瓶颈已经突破,加装电梯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
实际上,为老公房加装电梯,曾被认为是“最难啃的骨头”,需要先后解决业主意愿征询、复杂审批流程、建设资金分配、后期维护保养等多个难题,往往在前期的业主意愿征询环节便会“夭折”。
在重重困难之下,上海2019年的这张成绩单显然得来不易。“加速度”突破的背后,究竟经历了什么?记者展开了调查。
低楼层、高楼层业主都是“受益人”
周赛凤所在的住宅楼,是上海市康定路1299弄21号楼,属于静安区曹家渡街道。作为典型居住型社区,该街道的居民老龄化程度较高,对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的呼声不断。
2019年初,曹家渡街道对辖区397幢楼10656户家庭开展了问卷调查,梳理出底层居民反对、出租房业主不支持、加装费用无力承担、空间局限无法加装、地下管线移位费用高、房屋图纸不全影响立项等主要问题。随后,选取了居民同意率较高的13幢楼作为重点推进楼栋,且制作、发放《加装电梯服务指南》,提供全过程咨询指导。
静安区曹家渡街道小区加装的电梯。 记者 臧鸣 图
本来,老公房加装电梯的前期征询中,主要困难一般来自于低楼层业主。如何让低楼层业主也能从中受益?
康定路1299弄21号楼的物业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对整排楼的地下管道进行移位和更新,既解决了一、二楼污水和粪管倒反水问题,又为加装电梯腾出了空间。此举获得低楼层居民的一致认可,这幢楼也被选为街道第一台加装电梯的试点楼栋。
位于鹤庆路560弄的金铭福邸小区21号楼则用了另一种方式,让其成为闵行区首部竣工的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项目。
在前期意愿征询中,经过居委会的协调,12户人家最终都同意了分摊方案:一楼、二楼不出钱,三楼及以上按照电梯总价/总台阶数*相应楼层台阶数,但考虑到电梯施工给1楼住户带来的影响,21号居民集体给一楼两户人家各补贴5000元,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党建引领与居民自治相结合
2019年12月24日,静安区临汾路街道临汾小区的7台加装电梯集中交付。但谁又会想到,该街道第一部加装电梯,曾历经了4年千辛万苦的努力才得以竣工。
从加装一台历时四年到一年内交付七台的跨越,其秘诀便在于党组织引领与居民自治相结合。
街道通过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123”专项工作法——其中“1”是指成立一个由专职人员坐镇的加梯工作室,向居民介绍加装电梯步骤,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各类矛盾;“2”指出台“小红书”和“小蓝书”两本指导手册;“3”指在街道、居民区、楼组三个层面分别成立平台,引领、指导加装电梯工作。
在街道、居民区各级党组织和小区居民自治管理下,临汾路街道加装电梯从2019年起,开始进入“量产”阶段,已有35个楼栋的居民已经或即将实现“加装电梯梦”,总计有500多名“悬空老人”上下楼将不再是难题。
这种模式下,上海老公房加装电梯的脚步逐渐加快。
12月20日,虹口区江湾镇街道的仁德路410弄5号、仁德路410弄8号、仁德路400弄13号三部加装电梯同时开工。
前期,街道通过居民区党组织对加装电梯工作的引领发动,第三方专业社会组织的介入指导,克服了出租房住户难找、费用分摊存在疑虑、错层入户居民不解等困难,让78户居民达成了共识。
仁德路410弄8号楼有户居民,在前期征询意见时,表示自己还年轻,不同意加装电梯。街道有关部门和居委会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做工作,并提出了个“新方案”:现在可以不出资,改天一旦需要使用电梯后再出资。该灵活方案一推出,这户居民马上表示不反对了,并在征询意见单上签上了“同意”两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