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特玛缺乏技术应变,它玩得转的游戏规则,是打通上下游,联合买卖获取补贴。游戏规则变了,它就只能走向衰亡。问题是,兴于补贴,亡于补贴,沃特玛之死,是补贴和政策的错吗?
文/《汽车人》黄耀鹏
3年前的动力锂电池三强之一的沃特玛电池,没有见到2020年的太阳,这是迟来的讣告。2019年11月初,深圳中院就已经裁定沃特玛破产清算申请,而沃特玛的母公司“坚瑞沃能”则在12月22日停盘,如今只是将破产手续履行完毕。
沃特玛的告别相当漫长,简直拖沓。2018年就已经陷入停产、资金链断裂、欠供应商货款等一系列负面传闻中,挣扎到现在才垮,已经很令人意外。当然,拒绝去世后果是相当严重的:它给母公司坚瑞沃能带来近200亿的债务,后者随时可能步这家收购来的子公司后尘。
其兴也勃焉
倒退10年,沃特玛得到明星创业公司应该得到的一切:资本的瞩目和礼遇。2010年起天使轮+ABC三轮融资都很顺利。沃特玛的客户涵盖东风汽车、中国重汽、厦门金旅、长安跨越、大运汽车等知名商用客车主流品牌。
2015年底,沃特玛的锂电池出货量名列第二,仅次于当时的比亚迪,而沃特玛的创始人则是曾任比亚迪高管的李瑶。2015年底是沃特玛发展的巅峰,这一年净利润2.76亿元并不高,但营收扩大123倍,达到21.73亿元,相当迅猛。
沃特玛的技术路线,则和当时的比亚迪如出一辙,主打磷酸铁锂电池。诡异的是,沃特玛一直寻求被收购。这和高成长创业企业的路数不大一样,一般这种企业的创始人都希望找到钱,但都避免被资本实控。不是要求分散资金来源,就是要求自己拥有“一票否决权”。在业务如日中天之际,铁了心卖掉自己的,还真不多见。这反映了一个问题:当时的沃特玛管理层,乃至李瑶本人,对未来并无信心,他们更知晓自家企业业务的含金量。
同一年4月,意向企业“宝塔实业”就在调研之后放弃收购,理由是“资产不具备交易重组条件”。沃特玛的财务状况,连“尽调”都没过,令舆论怀疑当时披露的财务数据。而随后的长园集团也持类似看法弃购。
2016年,一心转型的坚瑞消防以6倍估值的超高溢价(52亿元)收购沃特玛。交易完成后改名“坚瑞沃能”,由消防设施生产商变成时髦的锂电池供应商。
其亡也忽焉
收购当年,坚瑞沃能的利润4.26亿元,增长11倍。2017年下半年就画风大变,陷入亏损,原因是沃特玛“回款慢”。到2018年坚瑞沃能和沃特玛债务加起来高达221亿元,逾期债务20亿元。连续两年亏损36.9亿元、39.2亿元。
这是我们都熟悉的戏码,收购之后上演“川剧”。不过一般都是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沃特玛的特别之处在于,变脸来得过于急迫,出手即高潮。
2016年-2017年新能源圈子里发生了由苏州吉姆西引发的、影响深远的骗补事件,直接导致了当年补贴的严厉审计、迟发和后来的加速退坡。商用车则是骗补重灾区。
沃特玛是不是靠骗补混日子?很难讲,因为它只是电池供应商,沃特玛的一些客户陷入骗补丑闻,是板上钉钉的。
而沃特玛的订单式生产,看似靠谱,实际上颇有嫌疑:沃特玛组建了产业联盟,然后以后者名义,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再到当地建厂,获得政府订单,而当地政府指定的运营公司向新厂下单订车,条件是必须采用沃特玛电池。不过,坚瑞沃能已经否认了该利益链条。
2017年,沃特玛的业务突然一落千丈,与骗补事件发酵首尾非常合拍,恐怕不是巧合。
联盟由沃特玛牵头,包含上下游180多个核心企业、1000多个会员企业。沃特玛破产清算后,这些有供货协议的同盟叫苦不迭。
同时,沃特玛一直坚持的磷酸铁锂,也被认为路线不对头。本来这种电池安全性好、衰减低,但能量密度偏低,导致搭载体积偏大,用在商用车上正对路。但是,正因为其能量密度的问题,被修订后的补贴政策剔除到范围之外。
失去补贴的沃特玛,竞争力跌入低谷。客户减少,订单缩水,最终停工。沃特玛当然想苦捱时光,撑过难关。但是,2019年三元电池的地位愈加无法撼动。上半年,三元电池装机量19.51GWh,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1.47GWh,后者只占据7%的市场份额,早被边缘化。
一条道走到黑
电池技术走岔路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条道走到黑。比亚迪曾是磷酸铁锂第一号吹鼓手,但在该技术走入瓶颈后,迅速调整为三元锂电技术为主。技术底蕴当然是重要因素,但是两者对政策和技术走向、市场前景的把握能力,高下立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