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冬至,清晨还有些细雨绵绵,上海各大墓园将迎来今年冬至祭扫的高峰极值。截止上午10时,上海公墓(骨灰堂)人流量42.5万人,较上年同期减少25%,车流6.6万量,较上年同期减少12%,落葬5493穴,较上年同期减少32%
今年上海墓园正式开启“全园无烟”模式,记者现场看到,大部分市民都手捧鲜花,偶有拿着锡箔的市民也是被志愿者劝阻,“原路带回”。上海地铁17号线沿线有淀山湖归园、青浦静园、至尊园、福泉山留园、福寿园,因此祭扫人群较为集中,不少人选择“轨交+短驳车”的出行方式。记者在上海地铁17号线上遇到前往至尊园的母女,她们表示,早在一个礼拜前就收到墓园的短信,告知自2019年12月1日起,上海全面推行绿色无烟祭扫。“去年带了锡箔在集中燃放点燃烧,今年不好带了,只带了鲜花。”
在福寿园停车场附近,鲜花售卖的摊位一字排开,不少市民在排队购买。记者了解到,花束的价格10元到30元不等,还有价格更高的花篮供市民按需选择。停车场门口两位学生志愿者举着“不烧了,天空更蓝了呢”牌子,原来自2018年起,福寿园就与学校合作,每年清明冬至高峰期间,近百位学生会走进墓园做志愿服务。“我们是上海政法学院的学生,我今年大三了。这样的志愿服务很有意义,我是主动报名参加的。为了今天能早点到,我早上六点多就起床了,学校离得不远,七点半之前就在这里站着了。”李同学说。
福寿园内有一块上海市遗体(角膜、器官)捐献者纪念碑,附近竖立着的石碑上刻着11546位遗体捐赠者的名字,供后人缅怀。曾毅的家属这次来了17人,“我的姑妈是位老地下党,觉悟高,她在1995年的时候就自己去签了遗体捐赠协议,那时候能有这种勇气的人不多的。”曾毅的家属告诉记者,姑妈在解放后一直在文教领域,做过延安中学副校长、番禹中学校长,决定签捐赠协议时74岁,去世时94岁,最后遗体捐赠给医学院用于教学。“姑妈一辈子没有结婚生子,但她的勇气让我们整个家族都非常佩服,所以每年清明冬至我们家族都会一起来祭奠她。”
记者了解到,2019年冬至期间,上海多家殡葬服务单位开展生命文化教育,利用宣传窗口期,组织开展各类教育宣讲活动,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孝道观、殡葬观,引导市民转变传统旧俗理念,增强对殡葬改革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上海市民政博物馆联合举办“生命如画-2019生命文化教育艺术作品展”,用艺术展示生命文化,礼赞生命之美;奉贤区举办“贤殡大讲台”活动,11月至12月为60个村居4800余名村(居)民进行集中授课,弘扬慎终追远、厚养礼葬,引导市民摒弃殡葬陋习;浦东新区开展生命教育进校园活动,邀请高校教师和殡葬职工讲述生命故事,普及殡葬科学知识,传播殡葬人文理念。
松鹤墓园、福寿园、海港陵园举办感恩征文、墓园静走、家祭礼仪宣传等文化活动,倡导绿色、节俭、现代、文明的殡葬方式;宝兴殡仪馆举办“热爱生命”青少年生命主题绘画赛暨生命文化系列活动启动仪式,设立生命文化驿站,从艺术疗法、心理学、社会学、传统文化等多种角度,引导青少年关注生命、了解生命、热爱生命,扩大社会对生命文化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