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剧院昨天在其新址、有着百年历史的“白公馆”上演精彩首秀——一场沉浸式的沪剧交响演唱会。这也是第五届上海沪剧艺术节的闭幕式演出。只见身着西装旗袍的演员从洋楼缓缓走下楼梯,庭院景致与吴侬软语在冬日的傍晚相映成趣。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更是久违地奉上其成名作《璇子》中的《金丝鸟》,令观众着实惊喜。而上海沪剧院也将以演出为起点,努力将新址打造成集传习排练、创作演出、展览展示为一体的海派文化新地标。
“浮云散,明月照人来。团圆美满今朝最。”在上海老歌《月圆花好》的歌声中,上海沪剧院青年团2006级和2013级的青年演员缓步来到门庭花园,身着旗袍袅袅婷婷,而身后伴奏的交响乐队则呈一字落座洋楼的门廊之中。对于这一批95后、00后青年演员来说,能够在毕业不久就进入全新的传承地,不必挤在老旧的排练厅,无疑成为传统文化复兴的受益者。演出中,《大雷雨》《碧落黄泉》《董梅卿》《日出》《石榴裙下》《雷雨》《璇子》《魂断蓝桥》等经典唱段次第上演,令观众仿佛置身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品味海派文化的旖旎风情。
沪剧院即将入驻的这座“白公馆”,是著名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起步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位于汾阳路150号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建成于1919年,距今正好有着100年的历史。作为仿古典式花园住宅,这座小洋楼具有典型的法式文艺复兴风格。步入其中,无论是洋楼门前的水池花园,还是洋楼内部的旋转楼梯、观景露台都让人流连忘返。昨天也是其修缮完成后的首次亮相。
正因百年建筑的珍贵,沪剧人并不打算关起门来独享这一方雅致空间,而是将其打造成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展示展演空间。步入一楼,以图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将上海沪剧院与“白公馆”建筑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据工作人员介绍,一楼作为上海沪剧传习馆将实行预约制,免费向公众开放,使其成为与上海市民游客共享的海派文化艺术乐园。三楼则将作为沪剧大师工作坊,入驻一批有影响力的沪剧艺术家,以名家效应推动沪剧传承发展。而日常排演所需的练功房等空间将集中在“白公馆”隔壁的2号现代建筑中,最大程度地保护历史建筑。
据悉,上海沪剧院将于年后完成迁址工作,完全入驻新家。届时,百年沪剧与百年历史建筑交融对话,为上海留住一抹都市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