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还管舞台做什么,我最近追剧都来不及咧!”12月3日晚,在舞蹈作品《交换作》主创见面会上,享誉国际的台湾编舞大师、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现身方所成都店,和陶身体剧场创始人陶冶对谈。他说自己这个暑假看了《长安十二时辰》《那年花开月正圆》,最近看了《我和我的祖国》《少年的你》:“我觉得张译这个演员蛮不错的,戴着口罩眼睛里都是戏。”这一席话,逗得观众一乐,让现场原本因为“退隐”稍显凝重的气氛轻松起来。
12月6日至7日,云门舞集与陶身体剧场联合创排的舞蹈作品《交换作》将在四川大剧院演出,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林怀民的“退隐之作”。
□宋楚翘 本报记者 李婷
源起
一场闲聊一次“互杠”
林怀民去年宣布将在2019年底退休告别舞台时,业界一片哗然,认为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林怀民22岁就出版小说《蝉》,原本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北文坛瞩目的作家。但他留学归来后,却创办了“云门舞集”,如今这个舞团被称为“当代台湾最重要的文化财富之一”。当现场有观众问林怀民,未来对“云门舞集”有什么期待时,他爽快干脆地吐出两个字:“没有!”引大家会心一笑。
说没有,是因为他对云门舞集现任艺术总监郑宗龙的信任:“他生猛,野性,高高大大。给你们讲个八卦,他被称为舞蹈界的‘彭于晏’,哈哈。”
《交换作》其实源于陶冶与郑宗龙之间的一次闲谈。两个舞团的代表人物郑宗龙和陶冶因业务熟识为友,聊起“交换编舞”的创意,即把自己的演员交给对方来编舞。“仿佛是青年舞蹈家之间的‘互杠’命题。”林怀民听到这个大胆的提议,非常赞赏,以至于还要“加入其中”才过瘾。他所编创的《秋水》,正是《交换作》这部特殊而神秘的作品的内在“桥梁”。
日本京都秋日的溪流给了林怀民瞬时的灵感,他说:“看到秋天的水安静地流着,上面浮着红色的叶子,我就想要编这支舞,叫作《秋水》。”5位云门舞集最资深的舞者来跳《秋水》,“跳完这支舞,他们中的一些人就要永远离开舞台了。”于是,林怀民将“夕阳无限好”的境界化为冥想的宁静之舞,既有长者对后来者的提点,也在其中看到了华人现代舞艺术的新颖气象。
郑宗龙的生猛野性,遇上陶冶的韧劲虬结,两位年轻编舞家的凌厉创意,与林怀民的沉稳静谧、显隐灵犀做同场对话,在“交换”中“交涉”,某种意念,已然默默“转换”。
表达
对“新”与“变”的探寻
“陶冶对舞蹈纯粹的追求很打动我,虽然这样做很辛苦。”林怀民说,陶冶是近年来国际现代舞台上崭露头角的青年创作者,他在现场强调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舞蹈是身体的语言”。他的创作是将这种身体语言“翻新”,并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探讨。
陶冶的作品只以“数位”命名,即几个人跳舞就把人数当作舞名。从作品《2》到《12》,陶身体剧场的发展亦伴随着“数位”系列不断延展。去年8月炎夏,陶冶赴台湾淡水的云门剧场与云门舞者一同工作,其间不断地自问、探解,成就了作品《12》。“作品灵感来自瑞典山头所见快速流动的彩云。”陶冶以变化多端的动作挑战云门舞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