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利当铺曾被誉为“海上第一当”,其旧址是上海仅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当铺建筑。为恢复建筑风貌、保留历史文脉,8日,位于武定路上的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经过修缮和布展后正式对外开放。展厅内重现了当铺营业厅、金库、天井等场景,运用实物史料、全息投影、互动游戏等丰富手段向观众展示了当铺历史与行业文化。当天,静安区还启动了“静安博物馆城区联合体”项目,并与常州三杰纪念馆(市名人故居管理中心)、苏州丝绸博物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签署战略协议,未来将携手更多长三角地区博物馆共同推进文博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
“海上第一当”由此得名
典当是中国古老的金融行业之一,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典当以一种非常规的融资方式获取利益,同时方便了居民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讲解员说,上海开埠后,随着商业的发达,典当行业也兴旺起来,历史还有过“典当街”,在今天的黄浦区金门路一带。
元利当铺建于1932年,由荣昌记营造厂设计承建,其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是一幢具有徽派建筑特征和欧式装饰的三层砖木当铺建筑。创办人叫陆抟霄,最早在苏州开设当铺。他开设的元利当铺专于经营珠宝字画等大宗物件抵押,是民国时期上海典当业“黄金时代”的代表。元利当铺当时生意兴旺,早8时开门、晚8时关门,最辉煌时日均业务量超百单,月营业额最高时可达二三十万元,曾被称为“海上第一当”。
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讲解员说,大年夜前往往是当铺一年中经营最高峰,有一年,元利当铺在大年夜早上8时开门,营业到凌晨3时,门庭若市,当铺不得不请巡警来帮忙看门。
因时局因素,元利当铺在1946年关闭。
在新中国成立后,元利当铺由陆抟霄的后人赠给国家,直到2004年前,这里都作为普通民居使用。后来随着旧改征收,在居民搬走后,元利当铺旧址被保留保护下来。此次,静安区对元利当铺旧址进行了全面修缮,遵循了修旧如旧原则,尽可能呈现当铺的历史风貌。
细节再现当年历史原貌
元利当铺建筑整体为城堡式造型,有四面高墙围合。高墙高10多米,墙体厚度为50厘米。除了正面高墙上的三道门,四面高墙上仅几扇高高的透气小窗。内部的三楼小楼,就这样严严实实地被包裹在高墙里面。
作为一家金融机构的森严感,在元利当铺旧址中还有很多体现。
跨过当铺大门,挡在眼前的是一扇屏风,屏风中央有一个大大的“当”字;绕过屏风,就来到了当铺的营业厅。这里再现了当年营业厅的情景:柜台有1.8米高,柜台之上是黑色栅栏,阻隔着内外。站在栅栏背后的是掌柜,“他”站在高高的踏板上,“居高临下”接待顾客。据介绍,这样是为了形成强烈的气场,方便当铺压低“当户”的价格。
又如,建筑中有个天井,里面有一口水井,在当年设计建造时就挖好了,一方面可供当铺内人员用水,另一方面是为了在失火时可以有就近的水源救火;
在建筑的三楼还设有瞭望台,有专人把守,查看周边情况,一旦发现异动,把守人员会及时通知当铺内其他人。
当票字迹为何如天书般难辨
典当行业有其独特的文化,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在布展中对典当文化进行了介绍。
如,“当票”是典当行业交易双方的凭证契约。在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中收集了当时多家典当铺“当票”,但几乎张张都如“天书”一般难以辨认。
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讲解员介绍,当铺都有自己独特的专用异体文字,形成了“当字体”,且填写时故意字迹花哨潦草,一般外行人不易识别,这是为了“防伪”。
在晚清民国时,当时的政府曾下令让当铺用正楷书写当票,以便“当户”能识;但各地当铺还是坚持使用“当字体”书写。
元利当铺旧址博物馆在布展时引入了大量互动体验技术。如,通过触摸屏上的当票图案,参观者可以查看每张当票上的文字信息,而经过翻译之后,参观者就能读懂当票上的完整信息,近距离感受这种古老行当的魅力。参观者还可以填写相关信息,制作一张自己的专属当票。
当天,静安区启动了“静安博物馆城区联合体”项目。静安区浓缩了上海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一个365天全天候开放的博物城区,拥有丰富多元的博物馆资源,在37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内,聚落着近60座形态不同、旨趣各异的文博场馆,更有一批底蕴深厚的历史建筑遗存,形成了颇具静安特色的博物馆群落。静安区将通过搭建平台促进静安区文博场馆与社会各界文化资源的联合、联通、联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