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圈房,可能很多人还是第一次听见它的名字。同样作为上海老建筑的重要代表,它虽然没有石库门那样高的知名度,却有着比石库门更悠久的历史和故事,是名副其实的上海老房子,蕴藏着上海文化、江南文化的独特气质和传统基因。
曾经,绞圈房遍布于上海市区和郊外,但现在全市保存较完整的只有不到10处。位于浦东新区周浦镇棋杆村的顾家老宅,有着近两百年的沧桑历史,是目前上海保留较为完好的绞圈房。顾家老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历时十余年才完工。对于出生和生活在这座绞圈房老宅里的93岁老人顾梦生和张桂仙来说,它不仅是应该被保护和珍视的文物,更是生活了一辈子的家,是永远割舍不了的情感寄托。
绞圈房,顾名思义,就是绞圈而建,左右对称。它不是官宦人家的庭园,也不是商贾富户的豪宅,而是中产市民的小康之家,有着独特的建筑布局:居中的大门是上海人熟悉的“墙门间”,左右则依照财力和子孙多少各造一到三间正屋。宽敞明亮的庭心又称天井,用于洗衣晒被,晾晒果蔬。庭心两侧各建有小客堂一间和厢房两间。穿过庭心则是大客堂,左右还各有三间正屋。家族群居,却多公共空间。
绞圈房大多是砖木结构的平房,既有粉墙黛瓦的江南庭院特色,又有濒海乡村的建筑特点。据建筑专家介绍,绞圈而建的房子,团团而居,有利于互相守望,防盗防窃。同时又坚固扎实,有利于濒海地区抵御台风的侵袭。
一生行医的顾梦生告诉我们,如今周围原有的绞圈房都已拆除改建,小辈们也都搬进了新居。九十多年的岁月过去了,他和妻子依然在这座老宅里守候。秋日的午后,他就在老宅里看报练字;夏日的傍晚,他就绕着老宅走几圈当作散步。老宅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老宅。
关键帧:
青砖黛瓦 老宅朱颜旧
花雕窗棂 白墙斑驳起
说不尽的是文化底蕴
舍不得的是家族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