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距离黄浦江上游不远处的松江石湖荡镇金胜村,湖波荡漾,稻浪翻涌,稻子逐渐泛出了金黄色,一块块平整的田间阡陌黄绿相间,宛如一幅美丽的油画。金胜村村书记徐纪兴向记者分享着丰收的喜悦。“今年村里的大米卖得很好,从过去的卖稻谷到现在的卖大米,村民的收入也蒸蒸日上。”
“金胜村南濒黄浦江,是二级水源保护区,这是我们的红线限制,也是地理优势,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未来发展打下基础?”徐纪兴介绍,金胜村通过有效的乡村治理,推动产业兴旺,用绿色引领产业升级,“到处都是清新的泥土和稻谷飘香,这是美丽乡村应有的样子”。
开展环境治理村民配合度高
走进金胜村,道路整洁平坦,路边是用废旧轮胎改造成的花坛,种满了花草,随风摇曳。沿着道路往前走,不经意间便可看到一条静静流淌着的小河,水面如碧,泛出点点波光。桥畔的树木鲜而绿,像是水洗一般,阳光从叶隙里散出来,投下湿润的影。
今年已73岁的村民顾新泉告诉记者,就在几个月前,这里还是另一番场景:丝瓜棚乱搭乱建,家禽窝盖在了道路两旁,异味刺鼻;生活垃圾随处堆放,污水淤堵外溢,河道两旁也被村民垦荒种上了蔬菜。
“想绿起来,就得先美起来,村里破破烂烂的,怎么让人放心农产品是绿色无公害的?”
徐纪兴告诉记者,村里最近刚刚通过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第一次检查,正准备迎接第二次检查。“一旦我们村的大米、果蔬等农产品都通过认证,不仅能拿到相关补贴,还对村里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有巨大提升。”
于是,金胜村紧锣密鼓地推进起来,先是起草了人居环境整治方案,征求老党员、乡贤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反复推敲,再派代表到其他村学习经验。
一系列的措施也随即展开:开展垃圾分类治理,更换干湿分类垃圾桶,对垃圾分类房进行提级改造,每个垃圾房配备志愿者检查指导,并请第三方组织专业清运队伍及时装运;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对污水纳管进行全面检修,清退散养家禽户;清理宅前屋后乱堆物,拆除违章搭建,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秩序。
在金胜村吴桥队区域有一个小池塘,因为长期不与外河连通,内部养了家禽,导致水质恶化,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
驻村技术指导员吴松,曾是上海市堤防(泵闸)设施管理处的一名科长,今年6月在松江区组织部和农委的安排下,成了金胜村的驻村指导员。他请来了专业的水利设计单位对这个池塘“把脉会诊”,计划通过清淤治理、绿化改造、小品设置,将这里变成鱼游浅底、花草环绕、人水和谐的小公园。目前,施工单位已经进场作业。
村民沈浩英告诉记者,开展人居环境治理,村民配合度很高,大家伙都明白要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打造金胜村的“松江大米”品牌,就得先把村宅环境整治好。
如何让“一时美”迈向“久久美”,形成长效机制?
为此,金胜村专门引入评比奖补机制,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协议,定期开展清洁活动考核,得分高者会有每年500至1000元不等的奖励。
此外,石湖荡镇将金胜村分为6个网格,成立了网格议事会。今年8月,金胜村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在宣传的同时利用评论功能收集村民意见。这让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感到亲切,经常在公众号文章下方给村子发展提出建议。
家庭农场主带领村民致富
金胜村能人不少,家庭农场主就是村里最体面、最让人羡慕的职业。
目前,金胜村拥有永久基本农田1618亩,承包给了8户家庭农场主,沈万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2007年起,沈万英就成为了松江区的第一批家庭农场主。女性、外企白领、回乡种田,这些“标签”让沈万英自起步之时,就显得有些“另类”。与那些都是50岁左右的田间叔伯相比,沈万英也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路”——将生产与营销结合,走品牌化、精品化路子。
如果全部种植普通的水稻,产品没有特色,价格也很难卖上去。要是能够通过自产自销、打造精品化的包装大米,收入就可能翻倍。2012年沈万英就注册了上海源江专业合作社,使农产品可以进行对外销售,并购买了加工和包装设备,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作为鱼米之乡,农业是金胜村的支柱产业。而自从金胜村推进家庭农场制度后,村民种田的收入从每亩1800元左右到现在的近4000元,大米的销路也不用愁。
除了种植水稻,沈万英请村里的村民帮忙加工青团、米糕等,并同样以“万英“品牌命名,延伸售卖“松江大米”的产业链。
重阳时节,沈万英家庭农场内米糕正值销售旺季。浸米、舂粉、搓粉,再把米粉填入方格模具上,加上红豆沙、枣泥等馅料,送入蒸箱半小时后,热气腾腾的米糕就出炉了,口感松软香糯有嚼劲。
依靠“松江大米”品牌积攒下的口碑,沈万英做出的米糕也不愁销路。她现在足不出户,守在家里就可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