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制度”“名医工作室”,解决百姓看病难;呵护“最柔软群体”,年底实现街道层面全覆盖的托育服务;丰富多样的社区教育,构建起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活力城区……近年来,黄浦区想方设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卫生、教育等百姓关注的领域进行了生动实践,将服务延伸到城市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居民身边,努力实现病有所医、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近年来,黄浦区把握“健康中国”建设这条主线,探索实践医疗联合体、名医工作室、智慧健康小屋等基层健康管理的创新模式,联结大医院和小社区“手拉手”,让大城市的大医院告别“战时状态”。目前,黄浦区已初步打造形成百姓家门口便捷、专业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解决医疗“最后一公里”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制度”治疗百姓常见病,保群众基本看病需求;名医工作室入驻社区、智慧健康小屋等特色医疗服务颇受好评;医疗医联体等探索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模式。
家门口的医疗服务,让居民省钱省心省时间
“家庭医生从方方面面解决了我家的实际困难。直到今天,我仍然从内心感激这个政策,国家为了我们老百姓想得真周全!”黄浦区打浦桥街道居民钱阿姨说,老伴曾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同时合并有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平日里需要10多种药物长期维持治疗。因他疾病缠身而行动不便,日常配药这一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老伴钱阿姨的肩上。
钱阿姨一边说着,一边打开手机相册,展示她的记账本:里面记载了她家的一笔“经济账”。与家庭医生签约之前,家中每月医疗费自负部分要600多元,还不包括就诊来回路费;签约后,通过社区延伸处方开到二、三级医院的药物,自付比例降低了,每月自付部分不超过300元。“便宜了一半多呢!”钱阿姨喜滋滋地说。
算完“经济账”,钱阿姨又算起了她的“时间账”:“我本来每个月至少要去胸科医院2次,区级中心医院2次,社区医院3-5次。其中,胸科医院门诊每次排队挂号就诊至少要花2小时,来回路上乘地铁2小时。”
还有第三笔账,也就是钱阿姨眼中最折腾人的“精力账”。回想起以前,每回带老伴看病都要起个大早,来一次“全家总动员”。如今,签约家庭医生并建立家庭病床后,不仅有家庭医生定期上门诊疗,根据病情及时调整用药,还有化验科医生上门为他抽血检查,并送到医联体内的上级医院统一化验。节省了来回路途上的精力,钱阿姨腾出了不少时间来更好地照顾老伴。
钱阿姨的“三笔账”,道出了上海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制服务最直观的感受。2014年,打浦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水“1+1+1”家庭医生签约制,一经推广便好评如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签约居民20617人,签约率达到该街道常住人口的32.38%,其中享受延伸处方的居民共15280人,开具处方数28295张,由“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医院共218人。
有了家门口的医疗服务,受益者覆盖了整个黄浦区老百姓。豫园街道的章阿婆一直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做雾化吸入是“家常便饭”。以前生病经常往返于三级医院,家属苦累不堪,“雾化一做就要五到七天,天天来回医院实在麻烦……”
雾化吸入疗法是目前临床治疗呼吸疾病如感冒、咳嗽、咽喉肿痛、哮喘、鼻炎等常见病,较为理想的一种手段。自从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进了雾化吸入装置后,章阿婆终于不用再受奔波之苦,在家门口就能接受治疗。
先进的机器既保证了治疗效果,还配备了视频音频系统,让老人可以边做雾化吸入边观看动画片,家属也不用担心老人吵闹坐不住。“现在好了,社区中心也有雾化吸入治疗,方便多了!”
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充分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推行“双休日简易全科门诊”的基础上,又推出“全科午间延时门诊”。目前,黄浦区十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进一步延长了工作服务时间,包括工作日傍晚、周六下午,打破传统服务时间的局限。
此项便民措施的实施,实现了上午、下午无缝对接,一方面解决了门诊留观患者的就诊问题,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周围社区居民的午间开药需求和辖区上班族因工作时间无法请假造成的午间就诊需求。
“名医强科”送到居民身边
4月18日,黄浦社区首间“名医工作室”在豫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揭牌;9月3日,“仁济医院风湿病科名医工作室”“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名医工作室”在老西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揭牌......
按照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大病上医院,小病在社区”。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在于提高社区医院的水平。名医工作室的成立,不仅能让居民在社区内就能享受到三级医院专家的服务,还能通过专家带教提升社区医生的临床诊疗和科研水平。
现在,来自仁济医院风湿病科的戴岷医师和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姜博仁医师,每周都会坐诊老西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室,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诊疗服务。名医工作室入驻社区,让居民们开心:以后真的可以在家门口看名医了!
让居民们在社区就能享受到名医强科的服务,这也是黄浦基层医疗机构与三级医院建立协作机制的体现,是推进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就医格局的生动实践。
“名医工作室”负责人、仁济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清说,社区名医工作室的成立,能有效促进区属医疗机构与三级医院的医疗合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建设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同时也能够帮助三级医院将更多特色专科下沉到社区,为沪上名医与百姓搭建更加便捷的沟通桥梁。
区卫健委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与区域内的三级医院加强合作交流,引进更多医术高、口碑好的专家进驻社区开设“名医工作室”,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供实践方案,让更多黄浦居民百姓受益。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康优先”的原则,也就是把卫生与健康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把维护全民健康的关口前移。“智慧健康小屋”,正是帮助居民主动参与自我健康管理的典型代表。
“只要用身份证或社保卡在‘一体机’上刷一下,就能够很快检测出11项体征指标的检查报告。”“智慧健康小屋”工作人员介绍,体检“一体机”能够快速检测体征指标,并会像医生一样根据体检者的身体状况,给出建议。
“智慧健康小屋”是上海市2019年政府实事项目,能够提供一站式检测的医疗服务。其通过智慧健康设备,逐步从居住社区延伸至学校、企事业单位、楼宇等功能社区,并通过智慧健康设备,最终延伸至居民家中,让居民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并管理自身的健康。
目前,黄浦两家试点小屋已面向居民开放。今年内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健康小屋覆盖区内10个街道。
两大“医联体”构建“两翼齐飞”格局
“居民一有毛病就愿意跑到三级甲等医院,这说明居民对基层医院水平还不放心。黄浦区通过打造医联体,展开与三级甲等医院的合作,提升二级甲等医院与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区领导表示。
2011年,黄浦区开始探索医疗联合体建设,全市首个医联体———“瑞金—卢湾”医疗联合体成立,标志着黄浦区正式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
“瑞金—卢湾”医疗联合体是由一家三级医院(瑞金医院)与两家二级医院(瑞金卢湾分院、东南医院)、四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2015年,东南医院更名为“上海市瑞金康复医院”, 依托上海市瑞金医院康复学科,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开启了向二级康复专科医院的转型之路。
“瑞金-卢湾”医疗联合体的出现,也标志着黄浦区“医联体”建设正式驶上“快车道”。
位于普育东路上的九院黄浦分院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由黄浦区域内的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传染病医院等四家医院整合组建而成。九院黄浦分院也是“九院—黄浦”医联体中的重要一员,这一医联体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为核心,由九院黄浦分院、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共同组成。
在过去半年里,“九院—黄浦”医联体已建立了张志愿院士工作室、整复外科康复治疗中心、血管病诊疗分中心,在全市率先启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同时推行了一系列下沉基层社区的工作。
如,九院联合医联体内半淞园和老西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黄浦区的居民提供大肠癌筛查工作;九院与半淞园和外滩社区为手工服务中心签订了双向转诊协议,计划延伸医院信息网络到社区,方便转诊和专家预约;九院内分泌科为社区居民开展糖尿病筛查、眼底镜检查等服务项目,并对有需求的社区居民提供优先预约门诊“绿色通道”服务等。
“黄浦区原有‘瑞金—卢湾’医联体,以瑞金医院为核心带动西片医疗机构的水平提高;去年随着九院黄浦分院的开业,‘九院—黄浦’医联体正式确立,黄浦区东部也有了医联体。如今,黄浦区已经形成了‘两翼齐飞’的医疗格局。”区卫健委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