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明朝的古猗园,将在9月13日中秋节当天点亮夜晚,正式推出“夜公园”。在不破坏古建筑的前提下,灯光如何为古典园林“加分”?中秋节前夕,东方网记者来到古猗园一探究竟。
灯光“藏”在建筑里,色温差异有讲究
古猗园夜景提升项目历时三年设计布局,用到了近9000套户外夜景灯具和各类功能性照明灯具。灯光照明与园林建筑和谐共生成为设计团队们考虑的一大重点。
“在园景照明中,同样渗透着浓重的中国文化元素,比如三三合一、天地人等概念。”古猗园工作人员孙佳介绍。经过挑选,最终选定用视觉效果温馨的3000k色温来表现建筑和景观,使之更古朴典雅、更接地气,用显色性高的4000k色温来表现竹林和树木的天然色彩。“色温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观赏景点,也能降低游客的视觉疲劳。”
在一步一景、游人如织的古猗园里安装灯光,可谓螺狮壳里做道场。由于古猗园内有不少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园方在设计之初,就提出夜景照明设计应以保护古建筑为前提,灯具的安装、管线的敷设不应损害古建筑的结构。“在灯具布设中,我们尽可能减少白天对景观观感的影响,摒弃了以往用插地灯来投射竹林、树木的表现方式,改用地埋灯照射方式。”孙佳说,“通过巧妙利用庭院灯立杆安装投光灯,将灯光镶嵌于建筑物本身。”
走在九曲桥边,记者仔细搜寻灯的安装位置,原来都藏在了围栏栏杆下面。白天,市民游客基本感觉不到灯的存在。到了夜晚,灯打亮桥面和堤岸,变幻出红黄蓝绿灯多种色彩,映照在河面上,宛如一条浮游的彩龙。
缺角亭有点“暗”,那是灯光在讲述历史
从色彩斑烂的九曲桥走向缺角亭,园方对历史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施工方没有在上亭的石台阶上布光,而是把各种功率的LED光灯安排在台阶的外两侧,星光寥寥。乍一看似乎光线有点暗,但其中是有讲究的。
原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于3月3日占领南翔,古猗园被侵略军占用两个多月。日军撤退后,园内房屋倒塌,假山崩颓,树木被砍,花草枯败。1933年5月,爱国人士朱寿朋、陈少芸等60人署名成立古猗园整修委员会,募集银元6000元进行局部修复,并新建补阙亭,独缺东北一角,以志国耻,所以取名“缺角亭”。
“缺角亭的寥寥星光,其实是寓意着在人民的支持下,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和胜利,告诫大家不要忘记国家所经历过的痛苦和黑暗。”孙佳说。
古猗园夜游开放范围约135亩,有四个主题区域和八大景点。走到逸野堂,这里灯的数量和品种都是最多,包括瓦楞灯、投光灯、大功率洗墙灯和宫灯等。白天,这里是一座白墙黛瓦的古建筑,很少有游客会把目光停留在建筑本身。而在夜晚,当大功率洗墙灯亮起,白色的墙壁上树影绰约,像是草木间的低语。飞檐斗拱的隐蔽处,瓦楞灯泛出淡淡的光,神兽鸱吻端坐。斗拱上,精美的莲花纹清晰可见。屋檐下,宫灯摇曳,细看才能发现,每盏宫灯上的画都不尽相同,有仙鹤有花鸟有假山,让游客仿佛穿越千年,走入历史长河。
用光展示建筑的细节美,也是古猗园景观提升的初衷之一。通过灯光的运用,夜间古猗园内的每一幢建筑都比白天更加沉静,更加“可阅读”。
中秋之夜点亮夜公园,打造上海夜经济“明珠”
近年来,随着古猗园游客量规模的不断增加,对夜游公园的呼声也日趋攀升。事实上,古猗园在2015年7-9月、2016年5-10月就已实施了公园延长开放制度。但由于公园灯光照明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广播音箱及视频监控系统老化,难以满足公园夜间开放的安全要求和服务功能。“此次夜景提升,除了照明之外,古猗园还将技术与艺术结合、景观与文化结合,注重造景和营境,使灯光与典雅建筑、植物园艺、幽静曲水等达到完美融合。”孙佳说。
据介绍,古猗园夜公园将于9月13日中秋节当天正式推出,亮灯时间为18:30—20:00,每天18:00开始售票,票价维持12元不变。中秋节期间,穿传统服饰可免费入园。中秋节当晚,古猗园还将在五君子图假山前举行拜月仪式、古琴表演、传统扇子舞,并在小草坪营造“玉兔赏月”景观,游客可与“嫦娥”“吴刚”现场互动。
“我们希望夜公园不仅仅是一项便民利民举措,更要探索商旅文、多元化、有组织的形式,让古猗园成为上海‘夜经济’的一颗明珠。”孙佳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