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自7月1日施行以来,上海的全程体系建设有序快速推进。东方网记者从上海城投集团获悉,从2019年9月9日起,老港综合填埋场停止原生生活垃圾填埋处置业务,仅保留应急处置功能,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老港综合填埋场一期
垃圾处置模式不断改进,老港终于实现“零填埋”
老港基地是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置布局中最为重要的主设施,今年6月28日下午,老港二期工程整套启动,为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末端处置添砖加瓦。目前,老港焚烧二期已实现日均6000吨的全量运营,老港基地生活垃圾日焚烧总量达到9000吨。
过去,老港基地的生活垃圾主要采取简易填埋措施。从一二三期,到中外合资的四期,再到五期综合填埋处置运营,生活垃圾从简易填埋到标准卫生填埋,从过去的填埋为主到填埋焚烧并存,再到现今焚烧为主填埋为辅,处置模式不断改进。
填埋业务关闭后,老港如何确保焚烧业务正常运行?上海城投集团表示,将按照垃圾分类的要求设计物流作业指令,实现全程分类装卸、分类处置,大数据记录分析以及全程追溯提供作业和管理平台。依托上海生活垃圾运输处置管理信息化控制系统,对自管压缩站,转运码头、末端处置、干湿垃圾处置线进行精细化物流调度管理,实现垃圾处置各节点产物全程跟踪,逐步实现作业标准化、业务自动化、流程清晰化。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
厂区异味明显改善,渗沥液产生量明显减少
老港基地运营至今,逐渐改变了市民对生活垃圾处理厂的刻板印象,现代化厂房矗立在成片的绿化中,厂房内部随处可见由再生资源制作的小饰品,就连烟囱也巧妙地与建筑空间融为一体。过去,市民在老港周边地区能闻到空气中的异味。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了明显改善,这是因为垃圾填埋量大幅减少了。目前,基地日均处置量约为14500吨,焚烧二期全量运营后,填埋量仅为5500吨。
生活垃圾处置方式改变,也为渗沥液产生量的减少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雨天作业,能有效控制雨水混入渗沥液中,并依托焚烧处置,确保基地生活垃圾处置正常运营,同时也为基地积存渗沥液的快速消纳处置提供更好的条件。
从传统作业到工厂作业的跨越,将带来抗风险能力的明显提升。基地生活垃圾处置受天气状况、航道封航影响将大大减少,全天候处置能力提升,提高和拓宽了基地物流调配的能力和空间,从而有效提升抗风险能力。
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中央控制室
生活垃圾全程体系建设有效推进,可回收物和湿垃圾回收、分出量创新高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上海的全程体系建设正在有序、快速推进。目前,上海已完成约2万个分类投放点规范化改造,4万余只道路废物箱标识更新。全市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1092辆、干垃圾车3197辆、有害垃圾车80辆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车154辆,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9609个、中转站144个、集散场8个,分类收运体系基本形成。
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统计,截至8月底,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量达4500吨/日,较2018年底增长了5倍,较今年7月的日均回收量增加了约100吨/日。上海市湿垃圾分出量已达到9200吨/日,较2018年底增长了130%,较7月增加了约1000吨/日。可回收物的回收量、湿垃圾的分出量均创新高。
除此之外,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低于15500吨/日,比2018年底减少了26%,较7月减少了约1500吨/日。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已经养成了垃圾分类的生活习惯。
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6至8月的趋势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