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事关人民的幸福,在上海,健康早已被写入城市发展的灵魂,也早已融入市民的衣食住行。
上世纪90年代,上海率先探索在特大型城市开展国家卫生区建设,并首先实现建成区全覆盖。2003年,上海在全国最早全面启动特大型城市建设健康城市行动。将健康融入万策,世界卫生组织赞誉上海是健康城市工作的样板城市。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已于7月出台。8月28日,历经半年、由上海市委、市政府40多个部门合力编制的《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年)》出台,这是全国首个省级中长期健康行动方案。
“上海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健康城市典范”——这并非仅仅是一句口号。在健康上海的建设蓝图中,既对标国际,又对接国家战略,推动健康国际化、长三角健康一体化成为重要目标,而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当下,健康信息化建设也正跑出“加速度”。
把健康送到家门口
一把控盐勺、一个控油壶、一根腰围尺、一个印有膳食宝塔介绍的冰箱贴……11年来,上海每户家庭每年都会收到这类“健康大礼包”,来丈量“健康生活”。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发的现状,上海市政府采取自上而下,从市、区、社区三级工作平台联动、分级管理。从2003年开始就尝试推广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扎根社区,让居民自己记录每天油烟用料、运动量、血压、血糖等指标,让社区医生定期给成员做健康讲座。
如今,上海已拥有3万余个健康自管小组,居民自我健康管理小组活跃人群接近80万人。
为解决广大市民对于常见病、多发病、门急诊服务的需要,上海将规划建设一批区域医疗中心,以30-50万人口量、30-45分钟车程的交通服务半径划分,规划布局58个医疗服务圈,就近、就便解决人民就医难问题。
健康离不开配套的环境建设。当前,上海绿道以每年200公里的速度在推进,环绕着黄兴公园,一条长约2.5公里的绿道从今年4月底正式建成开放,满足了周围社区居民晨跑、夜跑、散步休闲的需求……
运动场馆、体育公园等场所也在扩增。上海正在打造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与慢行交通系统,黄浦江滨江45公里已全面贯通,步行道、慢跑道、骑行道三道合一,成为浦江两岸靓丽的全民健身风景线,苏州河两岸贯通工程也在有序推进中,嘉定区市民体育公园和徐家汇体育公园将在未来1-3年内全面开放,越来越多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
而作为全国最早颁布控烟政府条例的城市之一,“天花板下全面禁烟”在上海已成全民共识与社会共治。前不久,全国24个“无烟城市”控烟执法及信息公开“排行榜”发布:经综合打分,“无烟上海”位居第一。上海成人吸烟率指标进入20%以内,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上海的健康工作具备良好的基础。2018年,上海市民人均期望寿命83.63岁,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3.52‰和1.15/10万,上海市民三大健康指标连续十多年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
在此成就基础上,上海高标准、严要求,除三大健康指标外,在最新出台的《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中又新增37个指标,将中小学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常见恶性肿瘤诊断时早期比例、空气以及水质量、食品安全等等一一纳入。
健康上海,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面对妇幼人群,上海建立了危重孕产妇、新生儿会诊抢救网络。面对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小胖墩越来越多的情况,上海多措施开展综合干预,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建立学生体育素养评价制度,增加体育课、户外活动时间,同时健全完善运动伤害保障机制。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上海逐步补齐医疗、康复、护理整体体系中服务与保障的短板,“长护险”已实现全覆盖试点,截至2019年7月31日,长护险试点在护理服务方面,共接收服务对象41.6万人。纳入试点的失能老人家庭照护压力和经济负担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
如今在上海,市民想得到全面的医疗服务,通过一个健康云APP即可实现,它包揽了26类48项健康服务,预约挂号、智慧接种、健康评估、在线咨询、影像档案等一键输入就能搞定。
时代在发展,健康上海的建设步伐永不停止。今年,“网约护士”新政、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等相继落地,AI医疗正在走进上海的一些医疗机构,5G技术也让远程医疗、远程教学等一步步成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