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明确了上海需完善全程分类体系,针对可回收物,打造由“回收点、中转站、集散场”构成的体系,更好实现回收、分类、储存和中转。针对低价值可回收物缺乏政策引导的现状,市绿化市容局将会同相关部门从顶层设计层面,建立可回收物指导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将物流成本高、混杂比例高的低价值可回收物纳入指导目录。
目前,上海已建成回收服务点8778个、中转站138个、集散场8个。可回收体系建设呈现回收方式多样化发展和回收量快速增长的特点,回收方式从依靠“摇铃族”上门回收转变成线上线下相结合回收。2019年6月底,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3880吨/日,较2017年的197吨/日增加了18倍多。
从调研情况来看,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建设扶持政策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比如,可回收服务点覆盖不均衡。根据上海市两网融合回收体系建设导则中“城区每500户-1000户、乡镇每1000-1500户居民设立1个的标准设置”的规定,虽然目前可回收物服务点总数已经超额完成原定计划,但分布不均衡,覆盖质量尚未达标。
部分“站、场”也没有达到正规化要求。部分区因用地性质限定、场地面积固定等历史遗留问题,“站、场”无法按照基本建设流程进行正规化改建。个别“站、场”存在面积不达标,缺乏分拣、打包设备等问题,影响“站、场”的存储、分解、打包、转运的功能。
虽然全市配置可回收物运输车辆29辆,但运输能力缺口仍然较大,尤其在中心城区受车辆限行等原因影响,造成可回收物回收不及时,运输效率不高等问题。
此外,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受回收价格波动幅度大,回收物流成本较高,资源利用渠道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做到应收尽收,直接影响回收利用率,增加生活垃圾末端设施处置压力。如嘉定马陆集散场废玻璃回收量仅占12%,杂色玻璃售价仅140元/吨,废玻璃资源利用厂收购价仅300-400元/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