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独家探访了正在建设的徐家汇连廊一期项目工地。自2017年上半年开工起,这条酝酿多年方才启动建设的商圈连廊一直备受瞩目,不仅要克服捉襟见肘的空间限制,应对数次台风和暴雨夹击的天气挑战,更因为连廊承载了贯通徐家汇分散的商业体,承担上海探索城市立体空间的重要使命。
今年年内,连廊一期就将完工,最快明年上半年向公众开放。连廊二期计划最快于明年启动建设,从漕溪北路延伸至虹桥路,串联起东方商厦、港汇恒隆广场和在建中的徐家汇中心。
2018年正在建设中的徐家汇连廊一期,主结构已经与徐家汇天桥对接。来源:徐汇区建管委
截至目前,连廊一期围挡内的主体钢结构、桥面结构、排水系统和除电梯设备外的机电系统均已完成100%安装。建成后供人们行走的二层桥面也完成了超过一半的铺装,桥面绿化同步完成了60%的种植,包裹连廊“身体”的不锈钢吊顶板的安装量也接近70%……
逐渐出落得“相貌堂堂”的徐家汇连廊究竟长什么样?跟随记者的脚步,先睹为快吧!
(一)
设计理念: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品
徐家汇空中连廊一期东至天钥桥路,北至肇嘉浜路,西至漕溪北路,南至美罗城和汇联商厦。连廊一期实际长度约400米,桥梁投影面积近5000平方米。项目以架空的平台连接T20大厦(原西亚宾馆)、美罗城、美罗大厦、太平洋数码广场二期、汇联商厦等商圈内主要的商业建筑,因此与沿线商家有多个出入口相连。连廊主体结构建造的同时,同步实施景观照明、给排水、楼扶梯等附属设施建设,总计已有400余名建设者参与连廊一期施工,为这条高品质的空中连廊保驾护航。
2019年8月,建设中的徐家汇连廊一期,二层平台已经完成了一半以上的地面铺设。舒抒 摄
8月上旬,记者来到施工现场,连廊二层平台已经能够拾阶而上。踏上铺设了砖红色地板的平台,通透的视觉效果、可远眺整个徐家汇商圈的位置优势,都令人顿感心旷神怡。整个连廊的风貌也已成型,简约设计风格与自然体验相结合,如桥面栏杆采用的是“316L”不锈钢网片,这一类不锈钢别称为钛钢,具备光泽度佳、耐腐蚀性强等特点,因此连廊立柱、紧固件以及作为围栏的网片均采用这一材料,在满足防护性能的同时达到美观效果。
连廊设计师雅克·费尔叶(Jacques Ferrier)是2010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设计者。这位法国“严格主义”建筑大师的作品常呈现出三个特点:彰显功能性,没有多余装饰,剥离出材质最原始的元素。在他的设计理念中,徐家汇连廊不仅仅是一座人行天桥,更是一处兼具自然元素和实用功能的人性化空间,“成为城市中的公共艺术品”。
连廊平台种植的乔木,足够厚度的土壤根基确保大风天气树木安全挺立。
秉承这一设计理念,眼下,人们已经能从徐家汇连廊的建成段看到不少传统市政天桥不曾尝试的元素。
比如,栏杆桥面种植了多种有品质的灌木和小乔木,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从日本移植而来、已有40多年树龄的一棵日本羽毛枫。这棵羽毛枫形态宛如黄山迎客松,当秋天树叶变成火红,仿佛在热情地迎接过往行人。
连廊桥面绿化还引进了黄金香柳、玫红蒲苇、佛甲草等植物种类,不锈钢围栏上则穿插了藤本月季等一年可开两、三季花的藤本植物。有趣的是,它们的生长方式并非普通天桥常见的规整姿态,而是略带狂野的姿势,从车行道仰视连廊,能看到一簇簇花束、青草从桥面伸出“脑袋”。这也恰好契合了雅克的设计初衷,当人们行走于连廊之下,就宛如游走在有树、有草的优美空间,全然忘却四周的车水马龙与人来人往。
连廊二层景观植物
(二)
隐藏技术:5种钢板为连廊量体裁衣
记者采访时正值台风“利奇马”即将登陆上海,徐汇区建管委综合科科长施敏告诉记者,连廊工地的防台防汛,首要措施就是防范高空坠物,因为紧邻连廊下方的就是徐家汇商圈的人行道和车行道。因此,连廊二层平台种植的低矮乔木的根基土壤厚度普遍都达1米以上,厚重的土壤既保证树木不会倒伏,也起到保持桥体重心平衡的作用。
连廊的地板也颇为讲究。二层平台供人行走的地板上部面层,铺装的是日本进口的树脂防腐木“越秀木”,其防腐及耐久年限长达10年,防腐性能远高于普通天桥采用的常规防腐木,既不易被雨水泡烂,也不容易发生形变或翘起。随着时间推移,地板颜色会从砖红色逐渐变为浅灰,而这也是设计师的巧思之一,让连廊每一年的景观都有变化。
站在连廊二层可眺望徐家汇商圈全景,画面中球体建筑即升级改造中的港汇恒隆广场。舒抒 摄
木地板的一大好处是人们行走时脚底“触感”较为柔软,对减少震感有一定作用。据悉,徐家汇连廊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级,可抵御7级地震。抗震指数均控制在3.0以内,因此虽然桥体看起来并不“雄壮威武”,但走在二层平台却全无晃动感。
不过,海外设计师到了中国,也需要作出一些“本地化”调整。记者采访时正值艳阳高照,下午2时完全暴露在日光下的二层平台着实让人感到“温暖无处可逃”。施敏介绍,设计师考虑到徐家汇商圈高楼密集,连廊的位置在早上11时前与下午3时之后都没有直接日照,因此最初的设计并没有遮阳设施。但考虑到中国老百姓对“遮阳”的需求和上海梅雨季、台风天的特点,二层平台将建设5座信息亭,每座直径约13米,集合了遮风挡雨、信息发布、大数据采集与现实、技防监控、人声广播、商场指示牌、盲人指向标志等功能。
设计偏好与实用功能的平衡在徐家汇连廊随处可见。
连廊一期工程主体为钢结构,选用了5大类共1.5万块不同表面处理形式的316L不锈钢板,作为连廊桥体下部的装饰顶板。为何要用5种不同材质、不同色泽的钢板为连廊“裁衣”?施敏告诉记者,由于不锈钢材料容易出现反光,因此设计方与交警部门对接后,决定采用5种反光比例不同的材料拼接成外立面。如沿马路的一侧就采用完全不会反光的白色的不锈钢拼接板,马路内侧则采用有一定镜面反光效果的外立面,增强桥体通透性,营造出此起彼伏的波浪形效果。
在拼接板的缝隙中,设计师还镶嵌了数根细长条的灯带。白天,人们并不会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但夜间灯带中隐约透出丝丝暖光,与连廊下方广场的地面灯光呼应,路过此处的市民则能感受一番“寻找光源”的趣味。
“编织”连廊“外衣”的不锈钢板,白色钢板不易反光,镜面钢板增强景观多样性。 舒抒 摄
(三)
施工挑战:地下空间“没地方下脚”
与徐家汇连廊一期相邻的建筑中,建造于西亚宾馆原址的T20大厦结构最为特别。大楼1至2层是半户外式公共空间,3至7层是停车场,8至9层则是被花园围绕的办公空间,到了10至15层又变为封闭式办公空间。这一“脑洞大开”的设计结构,同样出自连廊的设计师雅克。
然而,记者实地观察后发现,T20大厦二层与连廊二层有大约6米的平行距离,且两座外形“神似”的建筑之间,只有两处连接口。施敏介绍,连廊与T20大厦对接的施工难度最大,其一是连廊主体距离大厦较远,其二是T20大厦本身也是悬挑结构,连廊找不到借力点把自己“搭”到大厦“身上”,好比两座桥面对接,比一座桥与一面墙对接难上许多一样。
但,这还只是徐家汇连廊诸多技术难点中的一项。
连廊一期的起点位于汇联百货三层,但连廊二层桥面高度为7米,略低于商场入口。如何解决标高对不齐的问题?
设计师在位于天钥桥路肇嘉浜路的转弯口,为连廊设计了一条较为平缓的坡度,行人可以缓缓上坡通往商场。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美罗城,商场二楼星巴克的户外阳台与连廊设有出入口,但却比连廊二层平台低了半米多。最终,设计方案是从连廊搭建一座楼梯接入星巴克平台,使商场无需大动干戈改造这座标志性的大露台。
连廊平台与美罗城星巴克二层平台对接,需要解决高度差。
连廊地面入口之一位于汇联商厦、美罗大厦、美罗城商场与T20大厦之间。均 舒抒 摄
地下结构遇到的难题更为“刁钻”。记者采访时,连廊二层平台已搭建至建设中的太平洋数码广场二期,正等待后者地下空间的底板完成浇筑。推倒重建的太平洋数码二期地下结构分为三层,与连廊的地下基础存在相互影响,因此采取太平洋数码搭一层、连廊再往上搭一层的方式,确保双方地下结构稳定,不会出现位移。
这一“相互等待”也是不得已为之。整个徐家汇商圈不仅地上空间寸土寸金,开发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与上海最早的轨交一号线同步发展的徐家汇地下空间,情况也错综复杂。轨交隧道、站台、通道以及数不清的地下管线,为连廊打桩、选择桥柱点位都带来巨大挑战。
“一铲子下去,找不到一个能打桩的位置是家常便饭。”施敏介绍,别看连廊立柱普遍“身材匀称”,但每根立柱的地下桩基体积都有数个立方米,需要足够的地下空间容纳桩基。但徐家汇的地下已经被各类管线填满,因而每一次打桩都有点像“打地鼠”,需要找到各种角度刁钻的“空隙”打下桩基。
(四)
漕溪北路“那一跨”:能否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如果从空中俯瞰连廊一期,靠近T20大厦的一段弧度最为明显,仿佛是一个人弯起身子环抱着一棵大树。施敏告诉记者,T20大厦的地下结构可不像它的外表那样“清瘦”,连廊与大厦间的地下空间几乎都是T20大厦的基础结构。因此,连廊的桥柱大多距离T20大厦5米至10米以上。这使得连廊的承重立柱要集体往远离大厦的一侧外靠,连廊的主结构也要向外弯曲,就像赛车驶过弯道时,因离心力不得不向外“甩开”一样。
T20大厦(图左)与连廊二层平台有5米以上距离。
连廊经过T20大厦的部分犹如一条银色巨龙。 均 舒抒 摄
“这一段连廊的重心其实是‘偏心’的,不仅建造难度大,每根桥柱的受力方向、受力程度也不同,有的被桥体向下压,有的被桥体往上拔,真的蛮复杂的。”
另一项难点是桥面的吊装。虽然连廊桥面均由工厂生产好预制板后运送到现场拼装,但商圈从白昼到夜晚的人流、车流不减,只能在深夜吊装。
最快将于明年开工建设的连廊二期还将面临一个更为艰巨的“吊装挑战”——长度可达50米的桥面如一次完成吊装,身形如此“高大”的桥体如何运送到市中心已是一大难点;如果分两次吊装进行拼接,就要在漕溪北路中央打一根临时桩承重,而这条主干道的地下,恰恰是轨交一号线站点通道与地铁隧道。此外,主干道上方的桥梁吊装也会对徐家汇的交通有所影响,需要交警部门与徐汇建管委等多方协调。
“这一段或许是整个徐家汇连廊最大的难点,也是建设连廊的挑战所在,要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2017年开工建设不久的徐家汇连廊一期项目工地。
2019年8月,已初具规模的连廊一期主结构。来源均:徐汇区建管委
(五)
为什么城市需要空中连廊?
近十年来,上海有“连廊梦”的商圈不止徐家汇。曹家渡、南京西路“梅泰恒”都曾计划建造空中连廊,串联分布在各个路口的商办综合体,增强商圈的整体竞争力。但正如徐家汇连廊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复杂的地下空间、商场与市政设施间的协调、交通组织的调整等都是影响连廊能否从“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因素。
连廊施工对商场营业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徐家汇连廊施工期间,美罗城、T20大厦等面向市政道路的一楼空间全部被施工区遮挡,商家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同时还需要过往行人、车辆、顾客的耐心理解。但据记者了解,徐家汇各相关商业体对建设空中连廊均持积极态度。连廊设计师雅克也曾表示,徐家汇连廊不仅是一座通行设施,更是一座连接商业体的景观设施。
来源:谷德设计网
根据记者从徐汇区了解到的信息,连廊建成后,T20大厦二层计划作为新的24小时政务服务办理点向市民开放,现有的徐家汇天桥也计划进行桥面、外立面改造。商场方面,港汇恒隆广场历时3年的升级改造将于明年初完成,备受瞩目的商场外立面在告别标志性的大台阶后,将成为开放的广场式入口,而外立面施工期间已经预留了与徐家汇连廊二期的接口。根据现有规划,在建中的徐家汇中心预计建设14条空中连廊,与港汇恒隆广场、汇银广场、ITC国贸汇等贯通,用连廊串联起高层建筑与商业体。
徐家汇中心、港汇恒隆广场对连廊的积极态度并不令人意外,二者的开发商均来自中国香港。上世纪80年代,位于香港中环地区的空中连廊体系开始成型,最终发展为总长3公里的连廊系统。临近的湾仔地区则建立了环状的空中连廊框架,连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中环广场等大楼。上述两处区域均是典型的高楼林立的中央商务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伟强曾指出,在建筑密度较大的城市区域方能更好地发挥连廊的功能,这也是为何上海对空中连廊需求最为迫切的区域是陆家嘴、徐家汇这样人流量大、交通组织复杂的核心商圈。可以想见,随着徐家汇连廊的建成,徐家汇商圈的空间集约利用率、商业空间密度与价值、公共空间层次都将迈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