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海人来说,最近有一条新闻引起极度舒适。
7月26日,由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等机构共同发布的《2019年Q2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全国十大堵城依次为重庆市、哈尔滨市、北京市、长春市、呼和浩特市、大连市、济南市、沈阳市、兰州市和西宁市。
眼尖的同学一下会发现,咦,这个榜单前十没有上海耶!那么,上海排到哪里去了呢?
第十五名,这是上海拥堵指数的最新排名。也就是说,去年排行第八的上海已经告别中国十大拥堵城市之列,道路通行环境有了明显改观。
这背后究竟有哪些奥秘?
首先,交通大整治不得不提。
前不久,一段上海高架车辆交错通行的视频曾刷爆朋友圈,赢得点赞无数,被不少网民赞赏为“简直像拉拉链一样顺滑””“教科书般的文明示范”。
在上海,类似的画面还有很多:车流汹涌,十字街头却听不到刺耳的喇叭;斑马线前,机动车排起长队礼让行人;高速拥堵,长长的应急车道空无一车……
如果说,遵法守法已逐渐融入上海城市交通文明的血脉之中,那么,始于2016年开始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肯定功不可没。
严格执法,科技创新,精细管理,是上海交通大整治的三个关键词。
说起严格执法,让市民感受最深的,可能是全市239条道路上街沿漆划的黄线。这种做法一度被很多机动车驾驶员诟病,认为不够人性化。但很多时候,良好的秩序与人性化之间的确存在矛盾。
禁停黄线要解决的,是上海久治难愈的乱停车顽症。是通过设置禁令标志的方式,以扣分而不仅是罚款,让更多机动车驾驶人产生敬畏之心,养成守法习惯。
警在法在,此前同样是困扰上海已久的交通管理难题。
为此,上海在非现场执法手段上下了不少功夫。通过科技创新,上海诞生了不少“脑洞大开”的“黑科技”。比如抓拍乱鸣号的“声呐电子警察”,用的竟是军方的声呐定位技术,至今全市已经安装了40多套。去年,为了抓拍“炸街”飙车一族,这些“声呐电子警察”进行了进一步升级,可以根据车辆噪声分贝数进行抓拍,执法精细度进一步提升。
这仅是科技创新的其中一例。随着上海“智慧公安”建设的推进,上海的“电子警察”设备不断向集成化、智能化发展。通过升级改造,上海街头的电子警察功能不断刷新。尤其是被称为“超级电子警察”的“十三合一”电子警察,已经可以同时监控逆向行驶、不按导向车道行驶、斑马线掉头、大弯小转、左转弯不让直行、机动车不在机动车道内行驶、违法变道、不礼让行人、斑马线(网格线)停车、路口滞留、加塞、越线停车等13种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全市已安装“超级电子警察”近300套。
比如,此前引起惊叹的“拉链式”交替通行的画面,其实并非天生就是那样的。而是经过了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这其中,竖立在高架上匝道的“未按规定交替通行”电子警察就发挥了巨大作用。
交通大整治4年来,相信市民都感受到了机动车驾驶人守法守序意识的提升。但相比之下,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违法面广量大,短时间依然难以得到根治。尤其是一些快递、外卖小哥,只顾经济效益,常常视交通法规如无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上海交警又开了一次脑洞:一种名为RFID的无线射频技术,开始被应用于快递、外卖企业的交通管理上。这项技术是怎么实现的呢?我们来科普一下。
针对非机动车的交通违法抓拍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一是电子号牌,通过在电动自行车上安装内嵌有电子芯片的号牌,代替原有的电动自行车号牌,并在上牌过程中采集车辆及车主相关信息;
二是采集设备,通过在快递、外卖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高发区域布设固定式的采集设备,实时采集电动自行车的行驶轨迹,从而判断它们是否存在交通违法行为;
三是视频辅助,除了利用RFID采集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的行驶轨迹外,目前,上海交警还结合道路视频监控设备,辅助RFID采集的电动自行车违法数据开展非现场执法;
四是数据云,通过搭建专有的数据云,汇聚上海市快递、外卖电动自行车基础数据信息并开展管理。
是不是很高大上?目前,上海已经在外环线内重点路口、路段完成了1000套射频信号采集设备的安装。同时,已有5.4万辆从事快递、外卖行业的电动自行车完成了电子车牌的上牌。今年7月份正式执法以来,已经累计查获各类违法行为9000余起,其中4000多起已经接受处理。
超大城市的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的要求。
其实,“绣花”手段一直是上海人所擅长的,有句俗话叫做“螺蛳壳里做道场”,上海人常常挂在嘴上。
上海的道路资源其实十分有限。据统计,上海的道路总里程18546公里,路网总密度2.93公里/平方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约12平方米/人,与北京、成都、重庆等城市相比,都显得捉襟见肘。按照官方数据,目前上海机动车保有量400余万辆,此外还有常驻本市外省市号牌机动车180余万辆,电动自行车900余万辆。
车多路少,交通管理的精细化就很重要。比如,如何确保上海主动脉的高架畅通,一直是警方想尽办法解决的问题。前不久,交警对全市高架140个下匝道进行了梳理,找出了存在“下行不畅”隐患的104个下匝道,一一进行分析研究。
全市高架140个下匝道图
然后,高架交警和9个区的地面交警、派出所一起商量对策,最终形成了一本“小册子”——“高架下匝道‘下行保畅’工作手册”。这本“小册子”可以说是走心了:针对每一个点的不同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路政设施改造到执勤警力安排,都对症下药,效果显著。
举个例子,延安高架华山路下匝道,每到晚高峰,就是高架交警的重点监控对象。今年7月17日晚上6时20分左右,这里再次出现车行缓慢现象,影响高架主线通行。监控交警立即上报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同时指派高架交警前往加强疏导。接到市局指挥中心的指令后,静安交警立即派出两名警力赶赴离下匝道最近的延安中路华山路口,配合执勤交警和辅警在路口4个方向加强疏导,对华山路车流临时控制,加大延安中路西向东车辆引导,仅仅10分钟,华山下匝道车流一泻而下,拥堵警情解除。
很多时候,精细化的管理也离不开科技支撑。去年进博会期间,上海警方将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融入交通管理,打造出智慧交通的“上海样板”,先后在浦西世博园区、黄浦泛外滩地区、国展中心周边共33平方公里区域内,试点应用“智能交通信号灯管理系统”,实时感知路况,动态分配路权,智能诱导交通参与者,使道路通行效率平均提升了10%。今年年底之前,这种“智能交通信号灯管理系统”也将推广到全市1000多个路口,让更多的红绿灯“聪明”起来。
去年第八,今年十五。究竟是什么直接原因让上海交通一年间告别十大堵城?
对于这个问题,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副总队长王亮有些挠头。“其实,交通管理并不是1+1那么直观,也不是交警一家可以包揽,只能说,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这是一句实话。4年来,上海修改了地方法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动员了社会各方力量,就是为了让上海的交通彻底得到改观,配得上卓越全球城市的称号。这也是改善上海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一招。
值得骄傲的是,只要是阿拉上海人真心想干的事,可以说是干一件成一件。从禁燃烟花爆竹,到交通大整治;从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到全民参与垃圾分类,上海人干得都很认真,都很像样。上海“跌出”十大堵城排行榜,无疑也印证了这一点。
当然,万事贵在一个“恒”字。无论是交通拥堵缓解,还是全民素质提升,都需要时间的研磨,需要一刻不停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改善。交通大整治之初,我们曾说过要“三年磨一剑”。现在看来,“十年磨一剑”也不算晚。
只要久久为功,上海的明天必将更加亮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