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站在松江泗泾古镇的入口处,烟火气扑面而来。
在牌楼前抬起头,“泗泾古镇”四个大字苍劲有力,穿越漫长岁月,见证时光更迭。
往深处走去,狭窄的老街两侧,或古朴或破败的建筑,透露出一种历史沧桑感,石碑或古楼的犄角旮旯内,千年的脉搏在此隐隐跳动。
2017年5月,泗泾镇正式启动古镇保护与更新利用工作。截至目前,首批三栋明清老宅已修缮完毕。
泗泾老宅改建成“南村映雪”新华书店。蔡斌 摄
再过一两个月,泗泾古镇还将进行全封闭式改造。
百年老宅,如今变成了什么模样?这座千年古镇,未来又将会以怎样的面貌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烟雨长廊 梦回泗泾水乡
如果提起上海水乡古镇,除了朱家角、枫泾、七宝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以外,不知你是否知晓,在上海西南部,还有一座千年古镇偏安一隅,名曰“泗泾”。
古时,通波泾、外婆泾、洞泾、张泾这四泾之水汇集于此,新的村落形成,泗泾镇因此得名。
明朝时期,泗泾是当时松江地区重要的粮食集散地,一个繁华的水乡集镇。清末,泗泾地区更是出现了“市廛辐辏,户口繁盛,街巷纵横,桥梁完整”的繁荣景象。
效果图松江区提供
邻水而建,造就了泗泾独特的建筑样式。早年,泗泾塘北岸的房屋门前都有长廊,连在一起叫下塘街。
“曾经这里沿河都是米市,往来船只众多。米不能受潮,于是人们便沿河建廊,廊上有篷遮雨,主要是为了方便米的交易。”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介绍,像这样长的沿河楼廊,在上海其他古镇里几乎没有见到过。
这条长廊,也被泗泾人称为“烟雨长廊”。有诗云:“三里长街店铺多,廊棚户户对清波。歇凉避雨行方便,如画风光佐小酌。”
效果图松江区提供
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中国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报业巨子史量才……泗泾人杰地灵,有一大批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在此起步,萌生了最初的理想信念。
这里也是上海民间艺术文化之乡,民间艺术也丰富繁盛,有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座江南水乡古镇其貌不扬的外表下,沉淀着千年历史的底蕴与风华。
百年老宅 重拾“诗与远方”
梅雨时节,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在泗泾古镇的街头,两边是青砖黛瓦的老宅子,脚下有踏着石板路发出的嗒嗒响声;坐在临河的窗前,看轻舟来往,前方横陈的拱桥上,人行匆匆……
这是泗泾古镇保护与更新利用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罗敏眼中的古镇生活。
泗泾下塘历史文化风貌区古朴典雅。唐峰 摄
“泗泾古镇不是商业街,千篇一律都是臭豆腐摊、快餐连锁、酒吧饭馆,而是要打造静谧的水乡,形成文创集聚区,让游客通过浸入式体验,来了想留下,走后还想来。”罗敏说。
由管氏宅改建而成的新华书店“南村映雪”店,便是典型案例。近日,“南村映雪”正式对外营业,千年古镇、百年老宅中,充满现代气息的新概念文化书店运营而生。
“南村映雪”提供
白墙黛瓦,木门虚掩,映射在墙面上的树影跟着夏风浮动,摇曳出一段慵懒时光。
“南村映雪”完全依托原有古宅修旧如旧,一砖一瓦、一雕花一棱角,都再现了古代建筑原有的风貌。
细节的美好也处处藏匿其中,推开掩映的木门步入其中,连接一进与二进的中庭铺着一方白色鹅卵石,恰似一片积雪,呼应“映雪”这一名字,青石板道路色泽古朴自然,搭配绿植,显得禅意十足。
“南村映雪”提供
“泗泾的雪天是很美的,‘南村映雪’是新华书店打造的新品牌,通过尝试布局文旅场所,营造阅读新体验。”书店负责人庄捷告诉记者。
这个颇有画面感的名字也带着泗泾地域特色,“南村”为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寓居泗泾所住之地,他曾在泗水之南筑“南村草堂”,“映雪”则取自孙道明移居泗水之北所建的“映雪斋”。“南村映雪”将两位大师珠联璧合,也让读者感受到泗泾的历史底蕴。
今天,在这家新概念书店内,图书摆设布局宛如一条穿梭古今的“时光隧道”,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囊括其中,尽显上海沧桑演变;迷你咖啡吧坐落书香间,不少文创产品在此展示;门口的角落里还有一台自动支付机器,读者可以自主下单、刷脸支付。
随着书店正式开业,上海音乐学院非遗实践基地(十锦细锣鼓)、郭树荟工作室、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创空间等也将入驻在此。
百年古宅中流淌出新鲜现代的气息,在这里寻找诗与远方,韵味悠长。
静雅水乡 复现文化活力
泗泾古镇上,脱胎换骨的可不止管氏宅一处。
2017年5月,泗泾镇正式启动古镇保护与更新利用工作。修缮工程从位于开江中路的“程氏”“管氏”“孙士林”三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宅率先推进。
“对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不能只是把门拴上锁,定期找人打扫卫生,进行‘标本化保护’,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建筑文化痕迹,让文物继续‘活’下去。”
罗敏介绍,泗泾下塘历史风貌保护区建设锁定两个关键词——“保护”与“利用”,将植入文化业态,营造独特的文化体验。
宅子严格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式样”的要求修旧如旧,从浙江请来的老木匠用古老的校蔑、传统的手工雕花方式参与修缮,延续明清老宅木质结构的风骨。
三宅内,所有的花格都用榫卯拼接,未用一根钉子,雕花都由老师傅现场制作,所有木柱墩接,地砖、屋面小青瓦铺设都是古法操作,油漆采用明火碳烧法。
在修缮时,工人惊喜地发现了明代的雕花梁栋,还有至今保存完好的慎修碑,让人不觉遥想当年书香门第之盛况。
修缮完毕的古建筑,该以什么形态模式回归?
放眼全国,现在仍有不少地方采用“铁将军把门”的办法。对此,泗泾镇的回答是:与其终日关门闭客,不如打开窗门,为古宅注入新的生命力。
除了管氏宅的“南村映雪”外,程氏宅入驻了茶文化研究中心以及乡音茶馆项目,展示茶文化、茶艺表演等;孙士林宅则将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实践基地,由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展示各类古建筑的构建、木料、技法,宣传古建筑修缮知识。
曾几何时,老宅内住满“72家房客”;如今,修缮后的三宅陆续迎来新业态的入驻,焕发新生。
据了解,对接《人文松江三年行动计划》,泗泾镇计划的三年行动计划以“馆”“书”“戏”“述”“堂”“景”6个系列26个主体项目为主要内容,截至目前启动了18个。下半年,泗泾镇还将力争基本完成8处文物的修缮工作。
一个泗水汇波、文人咸集的文化雅镇,一起期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