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城市白领普遍的下班时间18时算起,这之后的12个小时,是大都市颇具魅力的夜间时段。夜经济,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而不夜城,一直是上海的标签。夜上海的12个小时里,可以做些什么?看一场热门音乐剧,逛逛博物馆、美术馆,或是在一场零点场电影后,再去深夜书店翻翻时下新书……
这个夏天,上海诞生了首批“24小时影院”,14家博物馆的夜游项目正式启动,24小时不打烊书店、图书馆也重回城市版图,加之以夜间为主要舞台的演艺行业,文化“夜市”不仅是集聚消费能量的一颗颗种子,更为人文之城树起一座座不灭的灯塔。它比拼创意、比拼内容、比拼服务,既是消费的机遇,也是一座城市重要的文化底色。
有人说,生活在上海,吃喝玩乐还不够,夜生活里增加一些艺术色彩,是夜上海的最大“福利”。也有人说,夜间消费是年轻人和游客更青睐的时段,培育更适合年轻人的休闲环境,营造让游客流连往返的文旅场景,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夜经济,正是一座城市软实力所在。
夜间博物馆美术馆
打开“错峰”运营的新思路
7月至9月,黄浦区、宝山区14家博物馆试点夜间开放。最近上海进入高温天,上海博物馆夜场供不应求。试点期间,上博开放“熠熠千年——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浮槎于海——法国凯布朗利博物馆藏太平洋艺术珍品展”和“灼烁重现——15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三个特展,2000张预约票15分钟内被抢光。同样,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也推出夜场项目,试点首日即迎来1700人次的观众。
加入“博物馆夜游项目”的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是一家民营机构,目前该馆工作日白天客流约200至300人次,夜场近百人次且持续增加。馆长特别助理邢青说:“开设夜场的目的是鼓励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了解相关艺术,我们也在探索尝试导览、讲座、沙龙等不同活动,逐步找到最适合夜间开放的形式。”
上周五,上海笔墨博物馆举办近现代名人书画扇面展夜场,参观人次与白天几乎持平。上海笔墨博物馆展示厅主任汪凡说:“炎炎夏日,市民更倾向于夜间出行,夜场也方便了上班族参观。这次扇面展夜场组织了富有经验的名家后裔、藏家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反响不错。”
“夜场观众并非越多越好,安全和体验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说,夜场人气与展陈内容、质量有很大关系。“延长开放时间要做好万全准备,博物馆也有自己的生物钟,设施设备维修、场馆运营维护都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不仅人员需要休息,文物也要休息。”
目前,上海大多数博物馆、美术馆都是朝九晚五运营,也有业内人士提出,不妨在开闭馆时间上做一些“错峰”安排。2017年开业的昊美术馆就以“夜间美术馆”为特色,常规对外开放时间为13时至22时。目前美术馆正在展出的,是纽约艺术家丹尼尔·阿尔轩为昊美术馆上海空间特别构思的未来虚拟“考古”现场,相当符合年轻人口味。21时,还不断有人走进昊美术馆“赶个晚集”。类似这样根据人流分析得出的运营模式,不仅有效分解成本,开到夜宵时段的博物馆、美术馆在观展人群中形成口碑,一些依靠展览票房作为关键盈收点的展览,已分享到了夜间开放的甜头。
24小时影院
“跨零点”不单是延长运营时间
7月24日零时,位于淮海路上的国泰电影院迎来一批观众,他们手中的票根显示“00:05”,放映院线新片《银河补习班》。这场时长超过2个小时的电影,散场时间约为凌晨2时32分。此时,位于南京西路的大光明电影院也灯火通明,同样的零点场让观众有了更多夜生活选择。
10天前,大光明电影院开始尝试24小时营业。国泰电影院也在首批“24小时影院”名单中,伴随零点场电影,国泰同时开出24小时“电影主题书吧”,书吧近期送走当天最后一个客人的时间已是清晨6时。
24小时影院“跨零点”放映,平常电影排映最后一场通常在23时多,24小时影院的排映场则延迟到零时以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光明电影院是上海首开周末通宵场的电影院。“那时,电影院有空调,普通市民家里不常见,而且当时上海市民人均居住面积紧张,许多市民经常到影院通宵纳凉。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以及家庭影院普及,通宵电影院退出了历史舞台。”上海大光明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夏锋说,“如今再推24小时影院,和当年的通宵场概念非同日而语。这些天来,零点场人次逐步增加,我们将根据观众反响作进一步改善,包括排片种类和时间等。上海不缺电影观众,我们要探索的是更符合市场规律的夜场电影运作,让它真正产生市场效应。”
“24小时影院真正的魅力,得看运营的业态是否足够新鲜、配套能否跟上。”在业内人士看来,包括影院在内,打造夜经济的增长点并不仅仅依靠运营时间延长,而是要将单业态的文化消费融入整个夜经济和相关城区的消费链。
且看首批两家“24小时影院”,国泰电影院位于淮海路商圈,与上海文化广场、兰心大戏院的距离都不远;南京东路商圈的大光明电影院则位于“演艺大世界”中心圈内。更好地与整个商圈夜经济融合发展,才是影院“零点场”能够持续火热的动力。
深夜档演出
文化与旅游场景融合有效探索
“深夜档演出,实际上也是文旅融合的写照,它能吸引更多游客在中心城区过夜。”人民大舞台董事长刘建兵说。
在两家“24小时影院”的观众群体画像上,这一特点已显现。除了上海本地观众,零点场观众中不乏游客身影。来自云南的大学生小吴说:“暑期来上海玩,约同学晚上看一场零点场电影,既消暑也不影响白天行程。而且大光明和国泰本身都是历史悠久的老建筑,在这里看一场电影,比简单‘打卡’更有意义。”
离国泰电影院不远的文化广场,最近每晚都热闹非凡,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要在这里连演30场。在上海大剧院,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也要连演21场。动辄几十场的体量,足见上海夜间演出市场的繁荣。市民下班后匆匆赶来,许多人选择在周边吃顿饭,再涌入剧场,还有不少观众是从周边城市专程赶来看戏的。
北京西路、江宁路路口,有一座麦金侬酒店,在外地来沪游客特别是年轻游客中的知名度相当高。由英国Punchdrunk创作、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制作呈现的浸入式戏剧《不眠之夜》作为该剧亚洲唯一版本,自2016年12月首演至今已在此上演740场,几乎场场爆满,收获超过24万观演人次。麦金侬酒店毗邻南京西路商圈,和江宁路沿线美琪大戏院、艺海剧院三足鼎立,形成互相呼应的文化核心带。以《不眠之夜》为核心生产力,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业与静安区政府联手打造了国内首个大型文化产综合体——尚演谷,除戏剧演出空间,还分布着主题酒店、餐饮、购物多种相关业态。在业内人士看来,《不眠之夜》正是文化与旅游场景结合的有效探索,“不眠之夜”剧名本身,不就是夜间文化消费的最好写照?!
对越来越多没有紧凑日程安排的游客来说,“夜”可以再长一点,“游”可以再深一点,对应这种需求的场景目前仍不多。在音乐剧重镇美国百老汇,1美元票房收入能带动周边约7美元附加消费。上海正不断集聚和壮大的“演艺大世界”和越来越多“尚演谷”形态的文化综合体,未来潜力可期。
不打烊书店
心灵驿站陪伴融入周边夜经济
夜幕降临,公共图书馆的灯熄灭了,24小时开放的城市书房却被一一点亮,成为夜上海小而美的文化点缀。享受夜间阅读的群体中,备考的学生心无旁骛、奋笔疾书;年轻的上班族趁着夜间空档抓紧时间充电;也有母亲带着孩子,共享阅读时光。在持续升温的文化“夜市”里,有一抹风景是不分昼夜的城市阅读。
对于大多数实体书店、图书馆来说,延长夜间开放时间,要先解决运营成本问题,同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延长实体书店或图书馆的营业时间,显然加大了运营成本,但深夜书房不是为盈利,更像是打造都市人的心灵驿站,成为一座城市人文精神的清凉绿洲。点亮不同街角的夜色、满足大众的阅读需求,这何尝不是书店的温情和光芒所在。”大隐书局创始人刘军透露,他们正在筹备一个全天不打烊的海派书局,选址徐汇区小木桥路,预计今年10月前开业。
福州路上的大众书局曾是上海唯一一家24小时书店,2017年底因租约到期与读者告别。在业内人士看来,深夜书店要生存下去,是建立在情怀之上但又不失理性的探索。比如,具备24小时运营条件的书店,首先至少要有相对独立的店面,其次要与周边社区的生活、消费习惯相适应。开业一年半的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将地面一层的开放时间延后至凌晨2时,正是考虑到大学路周边分布着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三多”即大学生多、年轻白领多、软件工程师多的特点。这一带夜生活相对活跃,周边不少餐饮店营业到凌晨3时。捕捉到“三多”人群的读书、社交需求,书店延长营业时间,融入周边夜经济,效果不错。
人流量大但公共图书资源较为欠缺的空白点,成为深夜书房可以深耕的土壤。本月开放的傅雷图书馆联合大隐书局辟深夜书房,一层全年开放至午夜零时,试运行1个月,接待读者近1万人次,满足了浦东周浦及周边乡镇居民的阅读需求。在嘉定,“我嘉书房·裕民南路馆”24小时开放,最近每天晚上人气都很旺。据介绍,“我嘉书房”24小时无人值守,为了方便市民夜间阅读,每间书房在建设之初就定了不少硬性配套标准,比如,点位定在交通通达性强的社区或商圈空间等。目前“我嘉书房”已建成30家,开架图书17万册,平均每个书房藏书超过5000册。闵行区目前也建成11家城市书房,分布在商业广场或社区周边,每晚8时区图书馆闭馆后,人潮就涌向亮着灯的城市书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