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份重磅文件对中小学招生、减负等教育热点话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特别明确,“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对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实行电脑随机录取”。
《意见》落地仅一天,社会效应已初步显现。日前,有家长向记者反映,沪上一所民办初中的“小五班”,开课首日就被举报了。一位为孩子报名培训课程的家长确认说,“已经接到电话,明天的上课安排已取消。”有教育专家预判,这份文件的落地,将斩断培训机构与部分民办学校之间的利益产业链,民办学校或将迎来一波调整。
“鸡血”爸妈和“补课党”大呼“解脱”
《意见》刚一落地,不少“鸡血”爸妈和“补课党”同时大呼“解脱”。“明天就把奥数培训班停掉,腾出时间让孩子去学她喜欢的绘画和大提琴。”小学生家长龚女士对此连连叫好。她告诉记者,没有奥数培训,孩子就不用每天挑灯夜战到深夜十点,亲子之间的关系也将更加和谐。
面对新政,也有一批家长持观望态度。“不排除有部分家长不甘心,也不敢轻易放弃培训班。”家长陈女士坦言。
还有一些家长预感,一批培训机构将面临发展拐点,特别是那些针对幼升小、小升初的培训班。
一名教育局负责人表示,不可否认,一些培训机构扮演着制造、煽动升学焦虑的角色。它们惯用的手法就是,通过自媒体公众号对权威信息进行断章取义的“解读”,拼命鼓吹“抢跑”“弯道超车”等理念,散布各种不符合实情的分数榜、排行榜,从而吸引更多孩子走进培训班。
据一些家长反映,培训机构主办的小四班、小五班、神秘考等,是升入民办中小学的有效渠道,这条隐藏在机构与学校之间的利益产业链成了机构招揽生源的关键所在。
故此,沪上一位小学校长表示,《意见》进一步规范招生制度,首先将减轻家长和孩子的课外培训负担,“这将斩断少数社会培训机构与个别优质学校之间的利益产业链,使社会培训机构推出的所谓‘小五班’失去原有的吸引力”。
释放升学焦虑,为“择校热”降温
与此次发布的《意见》精神一脉相承,近年来,上海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打出“组合拳”——“入口”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政策;在“出口”明确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向不挑选生源学校倾斜;“外部”整顿和规范民办教育培训市场;“内部”加强百所公办初中建设。一揽子教育新政渐次落地后,上海的教育生态发生了一系列积极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家长的“民办择校热”正在逐步降温。
2018年,上海出台幼升小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政策,并在中考改革方案中明确,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向不挑选生源学校倾斜。政策一出,民办学校幼升小、小升初的报名情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温”。
沪上一位校长表示,在公办民办同招政策基础上,《意见》提出对民办中小学采取“摇号”录取方式,这将引导家长更加理性择校,进一步释放升学焦虑,并促使更多学校真正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
公办民办教育协同发展,迎来共同的春天
《意见》的出台,意在引导和促进公办民办教育协同发展。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言,《意见》的落地会倒逼民办学校重新思考办学的意义所在——从最初弥补政府教育财政不足,到真正转向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探索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成为公办学校的有益补充。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部分教学质量过硬、教育特色鲜明的学校将继续向好发展,但一些教育质量和特色平平的学校可能会面临生源甚至生存压力。他相信,一部分家长将会出于对学校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的认同,而选择民办初中;而学校与家庭教育观点的趋同,也将助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有教育界人士补充说,学校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将更多集中在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和分层教育教学上。从这个角度来看,民办学校应将更多精力投入课程研发,打造各自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沪上一位特级校长表示:“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就是,家门口的公办学校更加受到青睐,民办学校则把更多精力从生源竞争转向内涵建设,两者迎来共同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