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今天是个普通的日子,却也是一个“万众瞩目”的日子。今天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根据相关规定,从即日起,公共场所设置可回收物、干垃圾两类收集容器。这也意味着,在包括地铁站、公交车站等一些场所,湿垃圾收集桶将退出公众视线。
根据新实施的《条例》,公共场所的干垃圾桶应该扔餐巾纸、一次性餐具、污损塑料袋、污损纸张等;可回收物箱则是废玻璃、废塑料、废纸、废金属、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的去处。显然,一顿早饭下来,食品包装袋、餐巾纸、饮料瓶等都有相应的去处。那么,大家都做到了吗?
在今天的早高峰里,记者作为一名观察者,试图寻找答案。
半杯豆浆猛吸两口清空入桶
今天早晨7点不到,记者来到早高峰客流量密集的轨交二号线人民广场站。这里是多条轨交线路的换乘枢纽站,同时,周边因为聚集了大量商业区和办公楼,每天客运高峰时段都会迎来大批白领上下班。
出门匆忙,不少白领都会选择在地铁站候车时迅速解决一顿早饭。在便利店买一盒包子或一只面包,配上一盒牛奶或是一杯豆浆,趁着上班地铁还没到站,三五分钟内就能咬上几口填饱肚子。
在记者观察的时间内,就有几名白领步履匆匆,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垃圾桶旁。手里的面包塑料包装被扔进了标有“干垃圾”字样的那一只,另外,一些乘客则将手中的餐巾纸也一并扔了进去。
实施首日,一些白领就坦言,垃圾分类让他们感受最大的就是“都不浪费食物”了。在记者观察的近一个小时时间内,有好几名乘客都出现了“补救”举措。
半杯还没喝完的豆浆,在被丢进干垃圾桶之前,小伙子又猛吸了几口试图“清盘”。本来有只吃了还剩一口的面包,直接塞进了嘴里,这才把空袋子扔了。甚至还有一名乘客因为找不到湿垃圾桶,直接把手里的红薯皮用纸巾包了包塞到双肩包里。
这些细微的变化是记者在早晨的观察中最常见的。
7个垃圾桶每天“换衣”4次
6点半就已上岗的保洁员邵师傅一边拖着地板,一边留意着。他告诉记者,仅2号线人民广场站的两侧后站大厅内,就有7个垃圾桶,目前按照规定都被分为“干垃圾”和“可回收物”。“因为这边客流量比较大,我们每天基本要更换4次垃圾袋。”邵师傅说。
“这段时间好多了,不少乘客在丢垃圾的时候都会等个几秒钟,看清楚垃圾桶的标注再扔。”邵师傅告诉记者。
不过,他也坦言,一些初次来上海的游客对于垃圾分类还不是特别清楚,有时候也会出现随意乱丢的情况。
仍有偷偷瞎倒者浑水摸鱼
7点刚过,候车站台上的客流就明显增多。记者又来到了2号线通往1号线的换乘大厅内。
在记者视线可及的范围内,一共有4对垃圾桶。由于靠近换乘通道,这里成了不少乘客出车厢后的“首选”。然而,不文明的现象也随之出现。
7点10分左右,一名背着双肩包的阿姨慢慢靠近了垃圾桶,只见她侧着身子悄悄拉开拉链,竟然拿出了一只大碗,打开盖子后“哗”一下将碗里的饭菜直接倒进了“干垃圾”桶,然后迅速钻进了一旁的人流之中。
记者发现,还有一些乘客直接将痰吐在了“干垃圾”桶内。
对于早高峰垃圾分类的考验还在继续,今天只是一个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