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自6月初至今,仁济医院南院的每个工作日干垃圾数量,从65桶逐渐降到45桶以下,外卖一次性包装重量下降超过八成。垃圾减量,一家医院是如何做到这么高效率的?昨天,一位病区保洁员向记者揭开了秘密。
仁济南院六楼东病区保洁员汤阿姨自今年5月起,有了一个新身份———病区垃圾分类管理员。
清晨7点,汤阿姨上岗,第一步是仔细检查所在病区分类垃圾桶是否摆放规范,病区内的宣传告示等物料是否损坏或遗失。看到问题,她马上拍照、记录并上报。然后,汤阿姨开始巡视病区垃圾投放点,把不规范投放的垃圾重新分拣装袋。“在每个垃圾袋上,我都会标注病区、垃圾类型、垃圾重量,每天我都对各个病区进行考核。”
作为当天全院5名垃圾分类监督员之一,上午8点半,汤阿姨给各病区的垃圾称量登记,形成台账,“逐桶、逐包、逐层的拆包检查。”汤阿姨说,一经发现分拣不合格,她便在第一时间提醒对应病区的保洁员,避免类似错误分类的再次发生。同时,对出现三次分类投放不合格情况的科室保洁员,她会进行现场再培训,并请相关科室负责人一同到场学习。
上午10点,汤阿姨回到病区,与护士长一起对当天新入院的患者进行垃圾分类知识讲解。自6月1日起,仁济医院南院面向住院患者加强了营养膳食教育,不建议病人点外卖。一个月来,病区外卖数量明显减少,超过90%的患者家属主动在院内食堂就餐,并全部使用不锈钢餐盘餐具。同时,医务职工也实现了“零外卖”。
14:30,汤阿姨再次巡视病区垃圾投放点,重复上午的工作。这时,她突然在某病区生活垃圾的干垃圾桶里,发现了一块患者使用过的一次性尿垫。汤阿姨用火钳将尿垫拿出,交由医废专管员送至医疗垃圾暂存处,并立即把情况向病区保洁员和护士长作了反映。“医疗垃圾携带的细菌、病毒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倍,绝对不能与生活垃圾混投。”汤阿姨严肃地告诉记者。
16:30,汤阿姨将当天遇到的具体问题向医院后勤保障处负责人汇报,这些情况将在下一个月医院科主任会上通报讲评。据悉,医院正在开发一套院内垃圾分类信息管理系统:从源头分类、途中运送、末端分拣等各环节,实施扫码全程垃圾分类监管工作,管理人员可以在手机APP上实施后台全程监管,使垃圾产出、投放、运送、分拣责任明确、全程追溯。
仁济医院南院常务副院长李劲表示,医院设立了病区垃圾分类管理员,制定了“四定一包”垃圾分类工作细则,定时、定人、定职、定责对公共场所的垃圾桶进行包干监管。目前,该院湿垃圾从一天2桶提升到4-5桶,外卖一次性包装重量下降超过八成,已严格控制在政府指标范围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