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一个寻常的周末下午,上海市区某新能源汽车4S店内,销售人员李强正在向他的客户下“最后通牒”:“25号之后就要退补,价格肯定上涨,不如先签个意向合同把价格锁住。”
店里客流量不大,另外几个员工坐在一边各自打理着文件。李强见客户还有些犹豫,缓和了一下语气:“今天不签也没关系,不过最好是这两天定下来。”
按照3月财政部等四部委发布的文件,6月25日是新能源补贴新政过渡期的最后一天,此后,无论是纯电车还是插电式混动车,都将按照今年退坡后的标准申请补贴。
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直接的扶持力度每年都在降低。但与往年相比,2019年的补贴退坡非同小可:不但国家补贴标准将降低约50%,而且地方补贴直接退出。在北京、上海等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市场,地补的标准一般能达到国补的50%,如此算来,今年补贴退坡的幅度接近70%。
这给新能源汽车的定价策略带来了挑战,如果完全与补贴同步,无疑将造成终端市场价格的震荡,如果要维持价格稳定,车企和经销商又必需自掏腰包、让利经营,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是诸多车企面临的难题。
时间越来越紧迫。但在最后关口,过渡期后的定价策略仍无迹可查。“涨价是肯定的,但具体涨多少谁也不知道。”李强坦言。智库君走访发现,不少小型经销商的负责人也尚未从车企处获得最新的定价策略,而车企负责人对此的表态,也是模棱两可。
6月26日,最新补贴执行的第一天,大多数国内品牌仍未释放出最终确定的新价格,而是选择在终端维持原价,蔚来、威马、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也表示,刚退补的几天内价格不受影响。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造车新势力在过渡期期间已经不同程度地涨过价,而国内传统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如比亚迪、上汽荣威、吉利等,在过渡期期间仍然执行的是去年相对较高的补贴标准,从这个角度而言,后者显然进行了更大力度的“输血”补贴。
价格仍是各个品牌与车型最为敏感的神经,也是各大企业博弈的焦点。这背后,其实也反映了新能源汽车尚不能完全脱离补贴的无力现实。迟迟未落地的定价策略显示,多数车企不会在补贴退坡之后直接按照相同额度提高售价,而是只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
换言之,市场仍需要补贴,只是补贴的提供方从政府变成了企业,如此,补贴退坡在实操中能够“软着陆”,车企也能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地位。有业内人士坦言,在新能源汽车从政策导向进入市场化发展的阶段中,资金实力仍是车企之间比拼的重要筹码。
车企“花式”兜底
6月25日,是最新补贴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天,大多数促销活动已经基本结束,但补贴退坡后的定价情况却“犹抱琵琶半遮面”。
“唯一能确定的就是25号以后会退补。”李强反复强调,不清楚补贴退坡后的价格变动情况。
一家上汽荣威新能源汽车4S店的销售人士也对智库君表示:“25号之后的价格,暂时还不知道,总之会涨。”
一位在华南某省的比亚迪经销商也对智库君表示,厂商目前还没有给出最新的定价策略,而是都在观望。最近,上述经销商还在忙着提交去年已交付产品的申请材料,以申请2018年的国补与地补。
补贴即将大幅退坡前,各大车企此时的定价比新车上市还要微妙。“大家都在等,看对方怎么做,谁也不愿意率先出头。”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对智库君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