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76岁的蔡阿婆在居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进阔别一年多的家——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承兴里小区1号楼一层。“完全不一样了!”在承兴里住了30多年的蔡阿婆感慨,阴暗潮湿的老房变成明亮干净的新房,被白蚁啃食过的“酥软”地板变成结实安全的木质地板,家家都有了独用厨卫设施。
不通过旧改,如何大幅改善石库门里弄小区的居民生活条件?在有近百年历史的承兴里,黄浦区探索全新的石库门“留改”模式:通过调整空间结构、内外部改造等,为居民打造独用厨卫。同时,最大限度留住里弄建筑肌理。目前承兴里改造一期的新里项目已完成施工,为改造而暂时搬离的103户居民将在6月25日陆续回搬。
独用厨卫有基础款升级款
承兴里处于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街坊,主门头位于黄河路,其内有多幢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砖木与混合结构新旧里弄式石库门建筑。走进主弄堂,一侧是修旧如旧的新式里弄建筑(黄河路281弄1-31号单号),即此次居民将回搬的“新家”。
从外部看,清水砖墙、红色坡顶、朱漆门头等元素的保留,延续了石库门建筑风格,还装上防盗单元大门,满足现代居住需求。建筑内部变化更大。推开大门,蔡阿婆一眼看到门口全新的独用厨房与卫生间。厨房里,带有暗纹的白色橱柜以及炉具、排烟罩等一应俱全;卫生间里,安装了抽水马桶、洗手池及淋浴器等设施。
新厨卫空间,正是蔡阿婆原来家门口的公共空间。“此次改造为居民在原有房屋面积外,增设了平均面积3.5平方米的独用厨卫,改善了居民生活品质。”区房管局负责人说,3.5平方米独用厨卫是“基础款”设计,满足绝大部分居民生活需求,也有部分居民提出愿意拿出自己房屋面积增加厨卫面积,设计师为其量身定制了面积更大的“升级款”厨卫。
居民家中原有部位也焕然一新。蔡阿婆家中,墙壁雪白、地面铺着胡桃木复合地板,各种网线和电器插座都接入,实现拎包入住。考虑到她家原来有一个阁楼用于居住,此次改造为她打造了一个结实且美观的新阁楼,设计师还设计了占用空间很小的木质楼梯,还贴心地安装了扶手。
建筑本身还有很多“隐藏”改变。施工方介绍,原建筑外墙砖严重风化,楼内墙面破损开裂,大部分居民家的房屋木构件被白蚁严重腐蚀,部分木构件已失去承载能力,存在安全隐患。施工方对新里建筑进行加固、墙壁修复、内外部防霉与防水处理等,房屋安全性与舒适性得到很大提高。
设计最大难度是挖掘空间
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前提下,通过内部结构改变来改善居住条件的石库门改造,在上海并不多见。
“设计上的最大难度是挖掘空间。”设计师说,新里3000多平方米空间居住了103户居民,密度高。在居住面积保留、建筑本身“不长高、不长胖”的前提下,要增设独用厨卫,就要“创造”更多可用空间。在多次实地走访与测量后,设计师确定将相邻两个单元合并起来,即打掉两个单元公共部位的墙壁,将原来两部楼梯与公共厨房空间改为一部楼梯,多出来的空间打造多套独用厨卫。
不过,这个方案最初遇到“亭子间”改造难题。亭子间是石库门建筑的一部分,在厨房之上、晒台之下,正房后面、楼梯中间,一般七八个平方米。过去,大户人家将亭子间作为堆杂物的地方。但在新里,几乎所有单元都有一处亭子间是居住空间。而这个亭子间刚好位于要打造的新楼梯区域,改造必须先“搬”亭子间。
往哪儿搬?设计师发现,新里几乎每个单元的三楼都有一处带斜顶的阁楼,处于公共部位,适当改造后可供住在亭子间的居民改善居住条件。在征询居民意见后,设计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在斜顶与地板间增加一段墙壁,在墙壁上安装一排窗户,既缓解了压抑感,也增加了房间采光。
与旧改不同,承兴里改造后居民要回搬,因此黄浦区在项目实施前就确定“居民100%同意,才能实施改造”的原则。由于每家每户的房型、朝向、面积都不一样,改造前期,设计师与街道、居委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拿出“一家一户”设计方案,确保居民了解改造后的房屋情况。街道在施工现场附近场地搭建几处样板房,让居民有更直观的感受。此外,设计施工方还为居民提供房屋装配服务清单,列出厨房地面颜色、橱柜颜色、大理石面板颜色、插座位置等不同选项,供居民勾选。
看到邻居的“新家”,小区还没有轮到房屋改造的居民,都问居委会:“什么时候轮到我们?”其实,在黄浦区的规划中,承兴里整个小区都将改造,蔡阿婆等103户居民是首批受益者。就在附近,还有一处旧里房屋在改造,居民已暂时搬离。由于此处旧里居住密度远高于新里,增设独用厨卫挖不出空间,因此创新地采取“抽户”改造方式,通过让部分居民搬走,腾出空间给其他居民增设厨卫,预计明年完工,实现居民回搬,受益居民将达158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