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些小区的居民反映:投放湿垃圾必须破袋的要求带来了一些不便,湿垃圾破袋,污物容易溅到手上。还有些居民表示,住所离小区生活垃圾固定投放点较近,破袋后,湿垃圾没有垃圾袋“罩”着,天气渐热,异味飘散出来,给日常生活带来困扰。
所谓破袋,就是将装湿垃圾的袋子弄破,把湿垃圾投放到湿垃圾桶,把弄破的袋子投放到干垃圾桶,这样做,是为避免干湿垃圾混投,对湿垃圾末端处置造成影响。如果有一种垃圾袋,可像湿垃圾那样用来发酵制肥或经微生物分解被“消灭”,是不是就无需再破袋?记者对此进行调查。
田林路一家新材料公司的展柜内,一种“生物降解垃圾袋”引人注目。研发人员说,这种垃圾袋的主要原料有两种:一种是以PBAT(己二酸丁二醇酯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共聚物)、PLA(聚乳酸)等为主的生物降解塑料;另一种是以秸秆等为主的农业废弃物、以枯枝落叶等为主的城市园林绿化废弃物。
上海昶法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物质材料事业部副总监郑璐说,之前公司和上海农科院合作,跟踪研究采用类似配方的农用地膜翻入土壤后的降解情况,结果4个月到半年,这种地膜就转变成水、二氧化碳和肥料。调整配方后的这种垃圾袋,降解速度更快,1个月左右就能“消失”。据透露,每生产10万多个这种垃圾袋,能消纳约四五百公斤农业或园林绿化废弃物。
此外,采用可降解塑料制品也是一种方案。但业内人士指出,这类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大多是“伪命题”,一是降解速度过慢,仍会长时间存在于土壤中;二是降解过程会产生干扰环境甚至有害的物质。“对环境是否友好,可由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来证明,但降解速度的确是主要问题。”郑璐坦言,理想状态下,这些生物降解垃圾袋应和湿垃圾一起进入末端处置环节,变成有机介质,但实际和末端处置环节对接后,发现两者降解速度不一样:湿垃圾快则几天,慢则15天到20天就能变成有机介质,而生物降解垃圾袋慢了至少十几天。
另外,成本也是绕不开的问题。据透露,上述生物降解垃圾袋“家用版”市场价大约每只0.3元,比普通垃圾袋高出逾50%。郑璐说,公司正与上海一些固废处置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希望能找到一条“降解快且成本低”的出路。近期,这类生物降解垃圾袋将在一些小区试点,希望通过实践发现是否还有其他“短板”,并设法加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