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资讯网首页 > 信息资讯 > 上海资讯 > 浏览正文


上海这些医院写字楼车站装上了新垃圾桶,他们分得对吗?


 

2019-6-11 11:29:17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要正式施行。除了各个居民小区,那些人流集聚的公共场所,垃圾分类开展得如何?端午节前,记者走访了医院、学校、写字楼与车站等地,试图一探究竟。

  【医院】

  医用垃圾向来严格管控

  生活垃圾成为新的挑战

  6月6日14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住院病房污洗间中,着统一蓝色工作服的张阿姨正坐着休息。她刚把分好类的四大袋垃圾拎到专用电梯口。不一会儿,电梯门开了,同样穿蓝色衣服的王师傅和三个绿色垃圾箱一同出现在面前。王师傅麻利地把垃圾袋扔进不同垃圾桶,再下楼运至固定回收点。这样逐层收垃圾每天两次,上午、下午各一次。

  “垃圾分类从5月底开始,最近开了两三次会,都是讲垃圾分类的事情。”张阿姨说,这是她最近的工作重心。医院原来的塑料纸篓已全部更换为可回收物及干垃圾的“两桶式”垃圾桶,共计1600余个。配餐室、污洗间、门诊大厅根据需求不同,也都配备了不同功能的分类垃圾桶。但医院环境的特殊性让这项任务更艰巨。“病人家属有时候跟我们吵,为什么要用这种小事去烦他们。我们没办法,每天挨个到病房里收两次垃圾,再自己做好分类。”

  院方介绍,每位病人在入院时都会收到一份入院须知,须知中最近加入了垃圾分类的内容。此外,宣传栏、展板、大屏幕……垃圾分类的宣传在医院随处可见。每个病区的污物间还安装了红外感应垃圾分类提示器,一旦有人经过,提示器便会自动播报,提醒人们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门诊大厅,正对入口处的显示屏上,记者看到了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内容。显示屏下方放置了一个可回收物及干垃圾的“两桶式”垃圾桶,但显然,垃圾并没有被送到它们应有的去处:纸张、矿泉水瓶、果皮,在两个垃圾桶中均能找到。

  在病区,赵师傅专门负责医院病房垃圾的外运。在骑着清洁车从垃圾固定回收点回病房的路上,他跟记者聊起垃圾分类回收。虽然专有名词说不上来,但什么颜色的垃圾袋装什么垃圾,赵师傅一清二楚:“橙色的装吃剩的饭菜,绿色的装塑料瓶,还有黑色的一般垃圾,白色装输液的塑料管,黄色是别的医疗垃圾。”

  医院对黑、白、黄三色医用垃圾分类管控向来严格,新加入其中的橙、绿两色生活垃圾分类,要靠人人自觉践行,目前来看任重而道远。

  【高校】

  配置到位的硬件被辜负

  扔垃圾从不看桶上的字

  一名女生拎着整袋垃圾从宿舍楼里走出,随手丢进干垃圾桶里。细看,垃圾袋里有废纸巾、塑料瓶、外卖餐盒等。

  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宿舍区,记者找到的三处垃圾点位多为干垃圾桶,没有可回收垃圾桶与有害垃圾桶,甚至连湿垃圾桶也只有一个。有学生告诉记者,不是他们不愿意分类扔垃圾,而是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与条件。“连桶都没有,分完类又丢哪呢?”

  事实上,在校园里,每隔数十米就能见到一个可回收垃圾、干垃圾分类的垃圾桶。记者翻看了离附近的五处垃圾桶,发现里面的垃圾均未分类投放。在记者蹲守的半小时里,也未见到有学生专程前往可回收垃圾桶投放可回收垃圾。

  在上海财经大学国定路校区第一教学楼内,每层楼的楼道均放有一个垃圾桶,上面并无任何分类标志,里面则混有各类垃圾。楼外路边的垃圾桶倒是与同济大学配置相同,但当记者询问路过学生“手里有湿垃圾会扔哪里”时,大都得到“直接丢最近垃圾桶”的回答。

复旦大学东区宿舍里,一名男子正在分拣垃圾。胡幸阳摄

复旦大学光华楼内设有四联排的垃圾桶,上方还贴有垃圾分类的宣传海报。胡幸阳摄

  在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记者先后探访宿舍区、教学楼、办公楼与食堂等不同地点,均能见到四种分类的垃圾桶,不同区域根据需求,还有不同的配比方式。生活垃圾较多的宿舍区多见干垃圾桶及少量湿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桶与有害垃圾桶数量则少一些;教学楼内则有四桶联排,垃圾桶上方还有大幅海报宣传垃圾分类方法;办公楼内多为干垃圾桶,偶有可回收垃圾桶与有害垃圾桶;餐厨垃圾较多的食堂则以湿垃圾桶为主,另设有废弃油脂专用投放容器。

  虽然硬件配置到位,可人们的实际行动似乎又“辜负”了学校的一片好心。教学楼、办公楼内的多个四联排的垃圾桶里的垃圾均未按照分类标准投放。而就在记者仔细辨认桶内垃圾时,一名学生无视头顶巨大的垃圾分类宣传海报,径直将塑料瓶丢进干垃圾桶内。面对记者的询问,该学生无所谓地答道,“扔垃圾时从不看桶上的字,不想多停留。”

  在宿舍区,记者所见情况几乎与同济大学一模一样,学生们并不在意垃圾分类。在一栋宿舍楼下,一名中年男子正整箱整箱地分拣垃圾。宿管阿姨说,学生丢垃圾向来是“随便丢”,最后还是要靠人工分拣。她还说,虽然宿舍楼底贴有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海报,但学校也没让宿管们监督学生垃圾分类。

  【写字楼】

  外卖照旧扔进大垃圾桶

  反正有保洁阿姨会收拾

  中午刚过饭店,记者来到达延安西路怡德大楼,保洁李阿姨正忙着整理垃圾,她把吃剩的饭菜从外卖打包盒中倒出,分类归置;把矿泉水瓶从用过的卫生纸堆里拣出,再成一类……打包好几个大黑袋子,扎紧袋口,李阿姨把它们搬上小推车,推去楼下的垃圾房。

  “得赶在垃圾房关门之前扔进去。”李阿姨说,每天11时30分至14时为垃圾投放时间,“有人会在旁边守着检查,要是用过的餐巾纸混在剩饭菜里了,还要叫你拿出来。”

  垃圾分类这事,李阿姨看起来经验丰富,其实是“新手上路”。今年6月,大楼启动垃圾分类工作,原本放置在步梯通道的垃圾桶每层由一个增至两种、三个;一楼大厅外则是包括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物的四分类垃圾箱;垃圾房也贴上了四种颜色的标识。

王师傅乘专用电梯逐层收垃圾。巩持平摄

  设施到位了,重担最终落在各个楼层保洁员肩头,“其实我从五月份就开始自己分类,提前练习。”可是对坐办公室的白领来说,似乎影响不大。小伟在11楼的律师事务所上班,对垃圾分类的第一印象是“比之前多出两个垃圾桶”。“点外卖会产生湿垃圾,但我们还是按着之前习惯统一扔进大垃圾桶,反正保洁阿姨会收拾。”

  显然,相较于设施达标,意识提升可能要难得多。对此,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前,位于张江园区的一家企业已下了不少功夫:进行员工认知调查、通过邮件和微信等渠道宣传、在园区所有电梯和大屏幕滚动播放宣传片、开发手机游戏“越分越开心”科普分类标准……6月起,这家企业工位、办公室、会议室的垃圾桶以及室外公用工程设施区域的垃圾桶全面取消,仅在茶水间、文印间以及指定公共区域放置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和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三件套”,并在楼宇指定处安装有专有管理流程的有害垃圾桶。

  但记者走访中发现,更多的写字楼尚未做好“应考”准备。比如,歌斐中心大多数楼层仍只有一个大桶,只有17楼到19楼大楼租户在每层额外放置了分类垃圾桶,分类方式为“瓶罐、一般垃圾和纸张”,并不符合现行分类标准。对此,大楼物业回应:“分类垃圾桶还在采购中,将和街道合作进行垃圾分类标准的科普培训。六月底,将积极与各层租户沟通相关事宜,也将张贴告示告知相关事项。”

  【车站】

  人员众多无法提醒到位

  没有强制措施很难落实

  端午假期前夕,上海火车站与长途汽车客运总站人流量巨大,而人们产生的垃圾也随之增多。记者在长途汽车客运总站看到,无论是售票大厅还是大门口排队处,都摆着没有分类标识的小型垃圾桶,里面什么垃圾都有。更多的则是按可回收垃圾与其他垃圾分类的垃圾桶,桶内垃圾也未分类投放。

上海火车站候车室内,一名“游击队”正在从垃圾桶内拣出塑料瓶。胡幸阳摄

长途汽车客运总站内,一个未贴有垃圾分类标识的垃圾桶。胡幸阳摄

  而上海火车站内的垃圾桶则全部为三联排,按纸类、瓶罐盒及其他垃圾分类。将可回收垃圾再次细分,减少后期分拣成本,这样的思路可以理解。不过,这也给丢垃圾的人们带来了困扰。记者看到,有人将用过的纸巾也扔到了纸类垃圾桶里,而其本应属于不可回收的“干垃圾”。遭记者询问后,他一脸无辜地反问:“垃圾桶上写着纸类,为什么不能扔纸巾?”

  在蹲守观察期间,一名中年女子引起记者注意。她手提大号黑色垃圾袋,在每个垃圾桶前驻足,弯腰观察,然后捡出塑料瓶放入袋中。她告诉记者,自己捡塑料瓶好多年了,如果只从瓶罐盒垃圾桶里捡收获要少很多,“大家都是乱扔,每种垃圾桶里都有可能有瓶子。”

  上海火车站的保洁人员也确认了这一说法。据他们观察,很少有人会按分类扔垃圾,最后还是由火车站方面派人分拣。“不过,如果我们正好看到了有人丢垃圾,也会提醒一下他们。但我们也不可能全部提醒到位。垃圾桶那么多,丢垃圾的人也那么多,看不过来的。”她认为,没有强制措施,想要让人们自觉进行垃圾分类,还是比较困难。

  【记者手记】

  最紧要的,还是习惯

  胡幸阳

  公共场所垃圾分类难在哪里?硬件配置不是主要问题,更大的问题是人们对垃圾分类的漫不经心。

  垃圾分类的概念虽很早提出,可推进却没多久,人们长年养成的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多也不会自发地关心推行垃圾分类的原因与益处,更不愿“麻烦”自己主动践行——记者在复旦、同济、上海财大这三家知名高校的探访就是佐证。

  目前最紧要的,还是要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我们采访时所见,基层单位每天都能看到;我们能想到的办法,基层单位也想得到,或干脆已在尝试。不少高校在大力宣传垃圾分类,效果还不错。可在人员流动性高的车站、医院,光宣传可能就不够了。至于用惩罚性措施进行硬约束,这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前还做不到,法规施行之后的执法,更需要付出精力。

  现在距离《条例》施行,还有不到三个星期。这意味着,目前没能完全落实垃圾分类并不违法,基层单位仍有试错的时间与空间。不过,这不等于可以掉以轻心,或者“等等看再说”。习惯养成,考验个人自觉,考验社会氛围,也考验管理智慧。这种复杂而多元的考验,现在已经开始了。

(编辑:上海资讯网 so.sh.cn) 关闭
+ 相关信息咨讯
·在“上海之巅”欢度“上海之夏”,上海中心推出系
·“沪九条”后首批住宅用地土拍落槌,4幅地块冷热
·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上海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
·增加市花显示度 激活文化认同 上海市将建白玉兰文
·今年上半年,上海港两大空箱调运中心空箱吞吐量超
·“党的诞生地”首个红色文化沉浸体验展即将对公众
·沪苏湖高铁全线铺轨完成,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上只角”旧改,“巨富长”地块签约即生效!600
·今天,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来了一批女足运动员,发
·上海野生动物园“夜公园”7月1日起开放 上万只野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上海资讯网拥有人承担上海资讯网 so.sh.cn 一切法律责任(包括但不仅限于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网络传播权等)。
2. 本站刊载之作品,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大多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文章事前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2003-2024 上海资讯网(so.sh.cn)
媒体合作、商业合作及不良信息处理电话:021-34121912 QQ:191646616 微信:news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