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垃圾箱房扔垃圾的居民,和站在一旁做志愿者的岁数差不多,以五六十岁以上的中老年居民为主。他们是上海目前热衷参与垃圾分类的主力。
晚上,在垃圾箱房前碰到两个年轻的志愿者,68岁的志愿者周嘉峰一时还难以置信,直呼:“太稀奇了!”这一幕,发生在3月12日晚上6点30分的蔷薇里小区。
平时“没时间”“没兴趣”的年轻人为何要来凑这“热闹”?
垃圾分类要让年轻人动起来
两位年轻人,一位叫岳清,一位叫张亚峰,他们都是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职工。12日晚上,是他们第一次作为垃圾分类志愿者上岗,从晚上6点30分开始,值守一个半小时。
“每个人的理由和借口都很多,但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要实施了,到时候无论是谁,只有做好分类这一种选择。”张亚峰坦言,与其到时候被动应付,还不如早点融入阿姨叔叔的队伍,多学习和了解些垃圾分类的知识。
蔷薇里所在的虹湾居委会共有1250户人家,其中租户约占两成,他们中有许多和岳清、张亚峰一样,是在附近上班的年轻人。如果不让他们都动起来,小区垃圾分类几乎不可能成功。
“目前真正参与到小区垃圾分类志愿工作的年轻人才7个,大家都把他们当成宝贝,称作7个葫芦娃。”虹湾居委会主任倪青表示,这样的年轻人实在太少了。
鼓励年轻人参与社区事务
倪青表示,小区里大部分年轻人,要比中老年人难“哄”。中老年人知道做好垃圾分类可以兑换积分、奖品,起劲得很;可在年轻人眼里,“这些东西不值钱,还浪费我宝贵时间”。
不仅如此,年轻人大多时间不在社区,平时很少融入社群,有些人甚至连见到邻居都不打招呼。这些“冷漠”“不合群”的特点,更增加了垃圾分类宣传的难度。
让冷漠者变得热情,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解决他们“我为什么要分类”的困惑。经过反复调研,虹湾居委会也想出了一个刚柔并济的招数。
刚的一面,居委会发现小区内的租户主要集中来自附近几个单位,便主动联系这些单位,建立社区事务与租房优先权挂钩机制,由单位将有限的优质租房资源优先分配给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年轻职工。
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送上门来,让一度为年轻志愿者资源匮乏而烦恼的倪青笑开了花。
柔的一面,居委会给年轻租户发调查问卷,询问他们想要参加怎样的社群活动。记者在虹湾居委的活动栏上看到,今年上半年的“彩虹系列”活动已经排满,从永生花灯制作到五对五篮球赛,每个月都至少有一场年轻人感兴趣的社区活动。
熟人舆论比法律法规更有效
就在这个月,因为年轻人踊跃报名,小区还特别增加了一场“绿色菜园”的活动。“只要能和他们见上面,彼此就有了熟悉和了解的可能,慢慢地就能把年轻人都吸引到垃圾分类这样的社区自治工作中来。”倪青高兴地表示,在垃圾分类这件事上,社区里的熟人舆论很多时候比法律法规的倒逼更有效,说白了就是“不分类,被看见要脸红”。
这不,才参加过一次志愿者活动的岳清和张亚峰,已经开始关心起小区的垃圾智能回收机了。有些居民反映,智能回收机投放口开合和称重记分的速度太慢,遇到“大部队”,排在后面的居民可能要等个十几分钟。此外,投放口的设计实用性有待提高,大的纸板箱和泡沫塑料等“大块头”很难投放进去。为此,几个年轻志愿者正在发挥他们的特长,联系回收机厂商量如何改进。
“电脑什么的我弄不来,就靠你们了!”看着年轻人在一旁热议,老周和其他中老年志愿者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