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海盈1月27日报道:一线科研人员涨薪是否能突破8%的上限?如何更好地鼓励女性科研人员发展?本土培养的科研人才如何加大支撑力度?在今天下午举行的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分组审议中,浦东代表团的科技领域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围绕提升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许多“接地气”的建议。
“我自己最初的两届学生都选择了出国深造,或者到国际大型制药企业工作,而最近两年,他们大多倾向于在上海的研究所工作。”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蓓丽以自己身边的变化为例,提出应该关注青年科研人员、特别是本土培养的科研人员的成长和发展。
吴蓓丽代表说,这样的变化使研究团队可以更加稳定地发展,也促进了一些研究难度大、周期长的研究题目的推进。“各个科研单位要认识到培养优秀本土科研人才的重要性,考量对实际工作的贡献,避免以出身论英雄”,吴蓓丽同时建议,上海应该加大对与支持本土科研人才的系列项目,特别是在一些上海亟待发展的领域。
此外,作为一名女性,吴蓓丽代表也建议,要加强对女性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支持力度。她表示,科研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和处于同一阶段的男性相比,女性科研人员的发展阶段是有所滞后的,希望在放宽年龄限制等方面,对女性科研人员给予更多政策倾斜。
王志敏代表来自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自称“张江男”的他提出的建议更“接地气”:为一线科研人员涨薪。王志敏代表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高校科研院所在科研经费使用、创新方面的自主权令人鼓舞,但他也补充说,“成果的转换周期是非常长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的科研成果可以实现转化,有些单位由于机制体制受困,多年没有涨工资。”
王志敏代表说,受限8%的工资上涨限制,很多基层科研人员对发展成果体会不深。他提出,浦东是否可以做一些尝试,让一线科研人员也能获得改革的红利,从心底为自己的科研事业感到骄傲,让科研更加流行起来,“让张江科学城除了是大科学家的乐土,也真正成为普通科研工作者的圣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