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黄丽春、朱贝尔1月27日报道:在日新月异的上海文化地图上,一批或修缮或新建的剧场、剧院、戏院正在次第呈现。
在被誉为上海心脏的人民广场,承载着无数“老上海”青春回忆的黄浦剧场、中国大戏院、长江剧场,修旧如新、华丽归来;黄浦江畔,“上海梦中心”5个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剧场拔地而起;此外,上音歌剧院、宝山长滩音乐厅、人文松江活动中心、奉贤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等全新的演出场所,也都在加紧建设之中。
“文创50条”明确表示上海将打造“亚洲演艺之都”,这一个个新老地标,无疑印证了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决心。但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硬件到位了,一出出“好戏”又在哪儿?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今年“上海两会”的现场,听一听来自代表和委员的声音。
未来三五年,上海本土市场会有爆发
作为上海的文艺工作者,来自上海京剧院的王珮瑜代表表示,这几年,上海在各个区,无论是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市中心,还是一些近郊,都新建了一批大规模和高能级的文化剧院、剧场。这是令人非常高兴的一件事。
“以前,我们要唱戏、要有新的表演形式,要找到匹配的场馆很难。现在,我们完全不用担心这些事。”王珮瑜说,“这些年,包括传统戏曲院团的艺术工作者都因为场馆不断地建造,在做产品。比如,上海戏曲中心旗下的京昆越沪淮评弹,每一家院团每年都有很多原创作品诞生,刚好也能匹配到新的剧院,包括上海京剧院红色历史题材、新编历史剧以及传承的经典戏等等。”
先有硬件,软件不断跟上。王珮瑜同时也坦言,一直出产品、出新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创作是需要周期的。一个大戏、系列作品出来之后,也需要市场和观众的反馈,然后作品不断地在提高,在自我迭代。”王珮瑜认为,未来三五年,上海本土市场会有一个爆发。“有了这些场馆以后,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配套这些剧场剧院,量身定做不同的剧目、产品,带给更多的观众。”
学用相长,通过优秀作品培养优秀人才
优秀的作品离不开优秀的人才。作为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音乐学院的历史上曾经诞生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交响组曲《长征》等一批代表中国、享誉世界的优秀文艺作品。如今,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征途上,上海音乐学院始终秉承着打造原创音乐精品和人才培养的初心。
2018年,上海音乐学院新创作的一批音乐原创作品获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大型交响乐《丝路追梦》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和中国国家艺术节的舞台上走入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奏响“时代之音”;获国际大奖的原创音乐剧《海上音》在海内外持续推广,唱响“上海之音”;为弘扬爱国主义情怀与中国文化精神,原创音乐剧《梦临汤显祖》、歌剧《汤显祖》、歌剧《贺绿汀》、交响乐《炎黄颂》、多媒体交响剧场《良渚》、器乐剧《笛韵天籁》、跨界融合作品《东去西来》等一批大型舞台作品在全国巡演推广,引起热烈反响。
图片说明:政协委员王瑞(王泳婷/摄)
上海音乐学院副书记、副院长王瑞委员告诉东方网记者,作为一座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艺术创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出人才、出作品、出思想、出标准。“每个时期,学校都会针对当前一些重大题材和热点问题,进行创作、演出,这也是通过作品培养人才的一贯做法。”
着力提升“上海主场”文化平台能级
人才的培育、作品的创作,无一不需要时间的积累。那么,市场会等吗?观众会等吗?造好的舞台难道就空着吗?在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分组会议上,委员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给文化事业带来的机遇,呼吁要重视与长三角地区在资源共享、人才交流、作品创作、文化产业等方面的联动发展,做大做强演艺市场和文化企业。
图片说明:政协委员沈荧(王泳婷/摄)
上海上视小荧星文化艺术培训学校校长沈荧委员认为,文艺工作者要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合浙江、江苏优秀文艺人才,共同创作剧目或表演,推动海派文化和江浙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无独有偶,市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委员同样建议,探索成立长三角文化联盟。
上海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视角则更为高远,他们在今年的提案中建议:用更广阔的胸怀接纳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视之为上海文化一员,主动关心沟通,提供机遇和服务,吸引更多海内外文化才俊前来一试身手;提高文化经纪和文化中介行业的服务能级,吸引国内外文化演艺机构在上海展示创意成果并走向世界舞台,实现“国内原创上海首演(首映),世界巡演上海首场”,确立文化展示与交流“上海主场”的地位。
今天上午开幕的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应勇市长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上海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这个信号,让代表和委员们的信心更足了,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更多的好戏就在后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