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辉1月4日报道:近年来,长江刀鱼一边被贴上“稀缺”和“高价”的标签,一边被全面禁捕传闻围绕。如今靴子落地,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自2019年2月1日起,停止发放刀鲚(长江刀鱼)、凤鲚(凤尾鱼)、中华绒螯蟹(河蟹)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上述三种天然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刀鱼为何禁捕
“虽然不能说长江刀鱼已经绝迹,但的确已经很少了。现在禁一禁,再加上增殖放流,也是为了天然资源快速恢复。”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所长张根玉介绍。
刀鲚俗称刀鱼,属于洄游性鱼类。每年2月份开始,长江刀鱼分批从海洋进人长江,上溯至产卵场进行繁殖,形成一年一度的刀鱼汛期。
图为刀鱼。
平时生活在海里,被称为海刀。逆流而上,在淡水中产卵,进入长江即被称为江刀。在淡水食用鱼中,可能没有几种鱼类的价格能高于长江刀鱼。
作为“长江三鲜”之一,在野生鲥鱼和野生河豚基本绝迹之后,长江刀鱼的市场价格曾高达上万元一斤。
即便如此,近年来长江刀鱼也是有价无市,产量遭遇断崖式下滑。如今,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过度捕捞等原因,长江刀鱼正面临严重的种群危机。
据悉,这两年上海发放捕捞许可证数量逐年下降,去年上海发放的刀鱼专项捕捞证为112张,比农业部规定的上限125张,又减少了13张。
一同禁捕还有凤尾鱼、河蟹
“至于河蟹,主要指野生河蟹,也是因为资源量下降。”上海市水产协会秘书长吴常产告诉记者。
作为长江中下游曾经的主要的捕捞种类,在20世纪70年代,长江下游的四省一市的中华绒螯蟹年均捕捞量高达300吨~500吨,21世纪初这四省的蟹汛已逐渐消失,仅上海市尚有不足1吨的年均捕捞量。
图为凤尾鱼。
“凤尾鱼情况相比刀鱼情况要好点。”张根玉表示。据研究显示,自1974年达到历史高点的5282吨以后,长江口凤鲚捕捞量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并持续至今,2009年~2011年捕捞量均值仅为107.6吨,已经几乎形不成规模产量。
同时有资料显示,锐减的不仅仅是江刀、野生河蟹,“长江三鲜”背后是整个长江鱼种的全面衰竭。据报道,长江主要经济鱼类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这“四大家鱼”的资源量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减少达97%以上。
图片说明:人工养殖刀鱼。(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供图)
人工刀鱼已经“游”上市民餐桌
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承担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服务工作。继2013年成功培育出大规格刀鱼苗种12.3万尾后,2014年又成功培育出25.5万尾苗种。
在2015年,刀鱼实现稳定的苗种规模化生产,“游”上了市民餐桌。就在去年,上海人工养殖的刀鱼达到4000-6000余尾。
“目前人工刀鱼还是处于‘试养’阶段,不成规模的最大原因就是养殖成本太高。”张根玉介绍的难题就是饵料。
据了解,由于刀鱼对摄食的生物饵料非常挑剔,加之肉食鱼类有捕猎小鱼虾的习性,对浮在水面或沉到池底的饵料都不予理会。再加上野生刀鱼是一种凶猛的肉食鱼类,离水即死,家化需要周期最少需要三年。
“要大规模的长江刀鱼上市还需时日,目前也没办法预估具体的时间。”张根玉也表示,目前刀鱼需求旺盛,也有市场炒作的原因。“依我看,人工刀鱼口感也不错,和江刀没有太大的差别。”
刀鱼养殖困难,人工凤尾鱼和河蟹的现实状态又不太一样。“养凤尾鱼价值不大,价格总共也就几十块一斤;人工河蟹目前已成规模,上海就存在上万亩的养殖面积。”
专家表示,禁止刀鱼、凤尾鱼、河蟹捕捞是从保护水生生物资源角度来考虑。就像拥有许可证的养殖户,可以进行人工大鲵(娃娃鱼)经营,野生的就属于濒危保护动物则禁止捕捞和交易。
市民想尝鲜,或许可以换换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