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赵家村“藏起来”了。车行在田间小路上,能见度极低,如果不是两旁穿过雨帘依稀可见的青绿色田野和迎面而来的潮湿泥土味,我甚至说不清自己身在哪里。
恍惚间,前方出现了一根长长的道闸,孤零零地横在路中央。坐在副驾驶位的带路人提醒我,道闸后面就是闵行华漕赵家村的地界了。让我不由得想起陶渊明笔下“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桃花源。
这道物理障碍一过,眼前的景象果然变得不一样。远处,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屋舍在雨水的冲刷下,显得格外明亮;近处,一座一眼看不到边界的森林氧吧透着无穷的神秘。我这是在哪?又一次的自我怀疑源于眼前这美的颇有些不真实的画面。
对于上海农村,我是有些了解的。可以肯定地说,与绝大多数乡村比,赵家村是个“异类”。经过两年的美丽乡村改造修复,13个村组面貌都有了质的提升。其中的严家湾、北港两个村民小组,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尤其展现出了令人流连的惊鸿一面。
入村后的第一个转弯处,我忍不住停下了车。6个并列的草垛倚着“严家湾”三个纯白色大字招牌,草垛背后又生发出一棵十余米高的大树。整个景观显得极简、极土,甚至极“不搭”,却又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张力。对比农村地区普遍把村名、地名刻在石头上,或是招牌直接挂在墙壁上的做法,这还真是一股“清流”。
赵家村提供
赵家村的农民房数量不算多。严家湾、北港两个组加起来仅有62户。每一户都或多或少点缀了水乡元素。其中,凡是2016年后翻建的宅基,统一设计成了二至三层的江南民居院落。白墙黛瓦、朱红色窗格,加上赭色的高大木门、做旧的兽面门环,让人不由得期待,门里会走出一个身着旗袍、清新可人的小家碧玉。还有一部分早先建成的农民房,虽各有各的式样,但屋外的院墙和大门,也统一做了江南风格的修复和翻新。
赵家村提供
穿行在赵家村的小巷里,人是会“入戏”的。两侧花田用精心编制的竹篱笆围绕,楼与楼的间隙用木板地面和木栅栏装点成天井,家家户户的墙上挂着实木做的报箱,哪怕是马路牙子,也是用天然的石块拼砌而成。你会觉得自己就是“江南女子/公子”,正在烟雨蒙蒙的水乡游憩。搞得我这个平日里风风火火的北方大妞连大气也不敢出一口,生怕吹“化”了这氤氲在空气里的雅致。
由专业公司规划设计的赵家村“美丽乡村”改造项目确实有明显的“设计”痕迹,尤其体现在科学而又人性化的旅游动线上。从严家湾的主路走至河边,你可以重点欣赏特色民居建筑。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巷,一大片荷塘会闯入你的眼帘。沿着荷塘上行,马鞭草花海幻化成紫色的海洋,把对面北港的一长排江南民房衬得甚是好看……整个空间内,算上花海、果园、森林、荷塘、广场、营地等,可供周边百姓和参观者游历赏玩的景致大约有近20个。一圈走下来,你会感到处处是景,时刻怀着新鲜感。再加上村口的一大片生态停车场,可供一百余辆机动车停泊;村域内的主干道还辟出了连贯而通畅的自行车车道……相应的配套让赵家村不仅宜居,也为将来发展生态旅游业打下了底色。
从赵家村的实践来看,这样的“设计”在农村地区显然是必要的。上海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就是把规划作为“纲”,要求各乡村不断提炼出上海乡村文化特色的符号和元素,形成村庄规划和农房设计的管控导则,让农村有风貌有韵味,有入眼的景观更要有走心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赵家村规划先行的乡村面貌变革无疑是“探路之举”。
记者之前也有担心,完全按规划来的乡村,会不会少了些乡土情怀?可经过了这雨中半日游后,却发现是自己多虑了。整个赵家村里,“野趣”是无处不在的。村庄内的景观雕塑,大多为栩栩如生的小猪、公鸡、牛羊;路旁点缀的绿植被打造成高低错落的花圃,乍一看还以为是生机勃勃的野花;河道旁的驳岸铺着草皮,与河面上的水生植物连成一片;就连那些常常会略显呆板的标语牌、宣传栏,也都是原木质的、田园风的设计,令人忍不住多看一眼。
这样的乡村,我是愿意一来再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