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安亭·上海国际汽车城2018年“EVCARD杯”乒乓球锦标赛在上海汽车会展中心打响。赛事不仅吸引48支成年业余球队参与,还吸引到中国乒乓球学院、嘉定区乒乓球少年队、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俱乐部等20多支传统知名青少年俱乐部参赛。笔者在赛场结识了一位带队参赛的“老爷叔”韩富忠,今年61岁的他连连感叹,“上海乒乓球的群众基础和氛围,真的太好了!”
上海乒乓球运动底蕴深厚
老韩家住杨浦区大桥街道的一个小区,小区里有十几个热爱打乒乓球的居民,他们在老韩带领下,每周雷打不动进行训练。小区活动室有乒乓房,每周四、六的两个下午,那里就是老韩和球友们的一方小天地。
图说:老杨在赛场边观战。
老韩口中的“氛围好”,其实也是上海乒乓球运动底蕴的体现。众所周知,上海在中国乒乓球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早在1904年,乒乓球就是由上海传入中国,继而发展成为我国国球。上海被公认为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源地。
图说:如今上海市民的草根乒乓球比赛,甚至用上了奥运会级别的“彩虹”专业乒乓桌。
上海的群众乒乓球开展,也一直领先。爱打乒乓的上海人,一直以来都挺幸福的。笔者找到最早的统计数据,1954年全市有乒乓球队4733个,乒乓球台7222张,当年比赛1441次,有4万余人参加。至1955年,乒乓球队增为7264队,乒乓球台8701张,当年比赛1745次,有57766人参加。
1956年,由于政府重视青少年体育运动,把旧上海的跑马厅一角开辟为上海市体育宫,首先投入使用的便是三楼的乒乓房,该房地处市中心,场地十分宽敞,能放上十几张乒乓球台,成了当时上海第一流的乒乓房。为了培养青少年,体育宫就利用这个场地,搞起了少年乒乓球业余训练。这是上海最早的业余训练。当时的教练是陆汉俊、李宗沛、戴龙珠、李桐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