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共享单车的下半场,一片狼藉。除了用户押金难以退还外,初期投放时留下的大量单车,也已被废弃在街头巷尾,这些单车不仅挤占公共空间,还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协会指出,根据相关团体标准,回收单车的第一责任主体是企业自身。可如今,多数企业已经破产或退出,无力进行回收。为此,上海市交通委正编制《上海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办法》,其中点出“对于车辆擅自投放、应核减未核减、应回收未回收的由区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废弃共享单车已超百万辆
吴中路街道一侧,15辆蓝色的小鸣单车,整齐地排列在一起,等待它们的,却不再有用户扫码开锁,而是不知何时会被清理搬走。“自去年(他们)企业出事后,就再没见人使用过,你看这些个零部件都锈掉了,根本没法骑。”一位途经的其他单车企业的运维师傅告诉记者。
作为最早一批进入申城的单车企业,小鸣单车去年发展陷入困局。去年11月,劳动报记者最后一次与小鸣单车上海地区负责人取得联系获悉,从去年5月开始小鸣单车就不再向上海市场投放共享单车。去年年底,小鸣单车上海运营团队彻底退出上海市场,遗留下了5万辆废弃的共享单车。
今年5月小鸣正式宣布破产,根据此前小鸣单车公开的数据显示,企业拖欠了1.4亿元押金,而这些钱可能早已经化作街头的一辆辆共享单车。而记者查阅小鸣信息发现,企业并未对车辆的处理有任何说明。
企业破产后,没有解决遗留车辆的,不单是小鸣一家。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去年陆续倒闭或退出的:酷骑单车、一步单车、七彩单车等多家企业的单车,仍散落在申城街头,无人回收,而这些“僵尸车”又大多集中于地铁站附近、路边非机动车停车区域,严重挤占了市民的公共空间。
《2018年中国共享单车行业研究报告》提到,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全行业累计投放单车2300万辆、覆盖200个城市,市场已经饱和。另有研究机构统计称,目前,国内废弃的共享单车数量已超百万辆。
协会:企业是第一责任主体
“其实这个问题很明确,但解决起来很棘手。”上海市自行车行业协会郭建荣秘书长告诉劳动报记者,根据去年协会出台的《上海共享自行车团体标准》:企业是回收报废车辆、非经许可投放车辆的第一责任主体。
“可团体标准是面对仍在正常运营的企业,现在更大的问题是企业不在了,破产了,甚至跑路了,怎么办?这些企业显然是没能力回收的。”郭建荣透露,去年共享单车最繁荣的时候,上海一度有12家企业,而如今,能联系上的包括摩拜和OFO在内的,仅4家企业,其余8家均已无法联系上。
这样的困境,几处共享单车临时集中停放点的管理员深有感触。“已经发挂号信至小鸣单车办公点了,但企业(也不太可能有)没回音,车只能压着,变成‘僵尸车’。”一位管理员说。海宁路、武进路附近的一块单车停放点,因车辆众多,远观宛如一座“坟场”。
事实上,即使是有主的单车,被回收的比例也不高,这其中更多的是一本“经济账”。据业内人士透露,共享单车本身价格并不高,(违停处置)罚款加上运费,以及后续的维修工作,综合成本让一些企业觉得取车并不划算。
往下游渠道看,废弃单车即便作为资源回收利用也乏人问津。一些金属废品回收企业表示,整车拆卸需要把塑料零部件分离出来,工序麻烦,回收价格也不理想。
上海:或由区相关部门代履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不少网友“脑洞”大开,提出是否可以将被废弃的单车自行取回使用,这样既可以填补相应的押金损失,也能一定程度减少浪费。
对此,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星海律师认为,根据《企业破产法》相关规定,单车仍属于破产企业的财产,不宜由市民私下进行处置,应由有资质部门集中回收,在保证债权人利益的基础上,为破产企业进行车辆清理、运输、作价拍卖等创造有利条件和留出适当资源。
为了更好管理共享单车,上海市交通委表示,《上海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办法》是2018年政府规章立法计划正式项目,现已公开征求意见。
记者注意到,在“(七)明确政府加强监管的责任”中,《办法》规定对于车辆擅自投放、应核减未核减、应回收未回收的由区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同时按照《行政强制法》的规定,明确区主管部门和城管执法部门可以依法实施代履行,产生的费用由运营企业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