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去年相比,家住信安新村的赵阿姨如今心情好多了,因为每天出门,都能经过石泉路兰田路路口的兰石街心花园。绿色草坪上点缀着比哥海棠和万寿菊,红黄相间,鲜艳迷人。
谁曾想到,以前这竟是块“不毛之地”,废弃的车行道沦为停车场,道路两边还不时堆放着杂物和垃圾,一下雨就污水横流。
兰石街心花园
5月31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上海市绿化市容局获悉,上海今年将参照兰石街心花园等试点,新建或提升改造50座“口袋公园”,到2020年,新建或提升改造的“口袋公园”将达到150座,让上海的公园绿地除了有外环林带、郊野公园这样的“大手笔”,也有更贴近老百姓的“小”“多”“匀”,形成“口袋公园、社区公园、地区公园”三级体系,基本实现市民出门500米就有公园。
承载力和舒适度“闹矛盾”,怎么破?
口袋公园最早来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纽约公园协会的提议,此后半个多世纪,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纷纷开始了独具自身特色的“口袋公园计划”。
口袋公园,也称袖珍公园、迷你公园、贴身公园等,指规模很小的城市开放空间,常常以斑块状散落或隐藏在城市结构中,为当地居民休憩、社交所用。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等都是口袋公园的一种形式。
熊本县菊池市口袋公园,尽管建在神社前,却充满了现代设计感
具体规模多小才叫口袋公园?目前学界仍未有明确界定。根据经验,美国的口袋公园占地大多在800平方米至8000平方米;参考我国设计规
虽然规模小,但口袋公园的设计和建设不一定比大规模公园容易。市绿化市容局专家指出,口袋公园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兼顾公园的承载力和舒适度。
要知道,绝大多数口袋公园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身处高强度开发的城市中心区域,每天要承受大量的客流,但游客可不是跑来体验“人挤人”的,他们渴望在绿色空间内缓解疲劳和释放压力。除了要解决承载力和舒适度的矛盾,设计者还必须了解社区的组成关系和使用者的需求习惯,毕竟,口袋公园主要服务对象是本地人口,他们步行就能从居住地前往口袋公园。
解决上述难点,位于美国纽约53号大街的佩雷公园(Paley Park)是一个优秀案例。该公园于1967年由美国现代景观设计师罗伯特·泽恩设计,占地仅390平方米。
佩雷公园,瀑布到了夜晚会打开背景灯,烘托出神秘的氛围
来张动图,感受下佩雷公园的“实力”
在有限空间内,佩雷公园充分利用了三面墙体,从视觉和听觉上“扩展”了空间:两面墙体种植了藤本植物,爬满了绿意;深处正对入口的墙体做成了水幕墙,设有6米高的瀑布,流水潺潺,让人暂时摆脱城市的喧嚣。公园内,按照3.7米的间隔,错落有致地种植了数棵皂荚树,打造出一个树阵广场,春夏绿意盎然,秋季金色迷人。
未来空间有限,建设口袋公园是主流
既然难度不小,为何上海坚持打造数百座“口袋公园”?
市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坦言,上海与北京、杭州、广州等城市以及国际上纽约、伦敦、巴黎等,在绿化面积上还有较大差距。截至去年底,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刚超过8平方米,达8.02平方米,而国内一些城市一般都超过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