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浦东新区航头镇聘请了第三方专业设计单位,以保留乡村肌理为原则,设计了15套凸显水乡特色或乡村元素样板房型,供农民建房时挑选。挑上哪一套,设计师会上门测量,出具可供施工参考的外立面图、效果图和施工图。只是房子建造的全过程,需要接受村委会和第三方测绘机构的实时监督,确保没有私自扩建、违建。
给农民建房请专业设计师,这在上海的郊区并不多见。绝大多数情况下,村民“舍不得花那个钱”,而是自己找来包工队,参考周边已有的户型建造。审美上多以“高大”“洋气”为原则,生怕比不上宅前屋后的邻居家气派。久而久之,城乡变得“一样化”了,沪郊大地上“长出”一座座小洋楼,与江南自然风貌并不搭。
搭与不搭还是其次,“以大为美”的导向催生出大量违章扩建才是农村建房的顽症所在。家家户户抱着“法不责众”的心态,使得房子“长高长胖”成普遍现象。不少农村干部“吐槽”,2000年以后建成的农民房,几乎没有不超出“宅基证”规定面积的,极个别甚至超3到4倍。
农村老百姓固然有在宅基地上自主建房的权利,但如何保证农民自建房依法依规,却考验着政府有关部门监管的艺术。是“事后诸葛亮”,强制拆除老百姓违章的面积,留下不可愈合的“伤疤”?还是切中百姓舍不得花钱设计的“痛点”,用免费送上的高质量、有格调的设计,换取百姓规范建房的自觉,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后者恐怕来得更“聪明”些。
更值得一提的是,让专业设计团队进农村,强化规划、设计,还有助于引导老百姓的审美意趣向真正的“有肌理的”、和谐的乡村风貌靠拢。再过5年、10年,曾经引领风尚的“小洋楼”,或许就会被粉墙黛瓦的新民居取代。到那时,上海的乡村才真正称得上“有风貌、有韵味、有颜值、有气质”。
幸运的是,上海从不缺专业的设计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