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又到元宵日,花市灯如昼。今年,豫园灯会接待的游客数量再创新高,一只高达9米的大金狗也成了闪光灯聚焦的中心。据悉,虽然亮灯仅33天,豫园灯组的制作周期却长达3个多月,而前期的创意策划更是需要大半年。记者也了解到,经历积淀和发展的海派灯彩如今已经走出国门,可是受困于工作难度、收入等多种原因,技艺的传承正面临困境。
金狗制作历时长达1月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豫园中心广场的大金狗灯组下,已是人头攒动。一位远道而来的游客感叹了一句,“这么高的灯,是怎么做出来的,真是技艺精湛!”
其实,这只9米的金狗灯是分段组装的。每个部分在制灯厂里制作完成后,再分段运到现场拼接。说起彩灯的制作,上海工艺美术大师沈晓平感慨良多。“光是这只大狗,我们团队十几个人,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才完工。”
据他介绍,所有的制作全部是通过人工完成,眼前只有一张等比例的图纸,所有的操作都需捻熟于心、成竹在胸。握起一根粗钢丝,靠普通的工具根本无法撬动丝毫,只能用专门的凹形工具,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弯曲它的角度。沈晓平说,制灯的过程也是带有情感的,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细节变化的表现,大金狗就变得更加栩栩如生。不仅如此,这样高大的灯彩制作并非易事,一些细微的调整甚至需要工人攀上脚手架,在高空中作业。每一个焊点连接细致入微、每一寸布料粘合严丝合缝,再配上表面上、身体内LED灯的映衬,才最终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
优秀的技艺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几年前,沈晓平和他的团队带着颇具特色的海派灯彩走进韩国市场,在首尔国际灯节上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从几千幅图片中遴选
刚刚过去的春节7天小长假,豫园灯会接待游客达157.5万人次,同比增加26%,再创新高。豫园灯会运营管理负责人张艳说,经过了20余年的沉淀和发展,现如今豫园灯会已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地看灯,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这一系列的创意,甚至始于前一年灯会的结束之时,历时超过半年。
据介绍,每年的灯会都是先有主题的策划和设定。“从最初的文字版,再到创造性转化成灯组的结合,对主题充分挖掘。整个过程几易其稿,集思广益最终才敲定下来。”张艳将这个过程戏称为“十月怀胎”。光是一只生肖狗的形象,创意团队就看了几千幅各种各样的图片,并最终选择了一款基于中华田园犬原型,憨态可掬却又不失威严的生动形象。
在她看来,灯会有着特殊的寓意,更重要的是,它用一种最直观的呈现方式,对美好生活做了最佳诠释。“比如,巨型金狗定时发出‘旺旺旺’的叫声,预示着财旺、人旺、家旺和美好生活的来临;背景绿水青山与大熊猫、白鳍豚、朱等共同构成了一幅鸟语花香、自然和谐的美好画卷。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保障,正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主题相契合。”
通过灯彩背后诠释的中华文化,豫园灯会逐渐成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派灯彩呼唤技艺传承
时间回溯到1995年,彼时的豫园灯会只有中心广场的一只“白猪灯”。时至今日,不仅灯彩体量大幅增长,制作上也引入了很多新技术,电脑技术被用于更精确地勾勒出制作样图;防水绢布、新型粘合剂更新换代;今年,所有的灯彩全都使用了LED灯,不仅节能,还赋予了灯彩更加时尚的气息。
不过,沈晓平坦言,新技术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工艺还是最传统的工艺,需要长时间的手工制作,投入大量的热情。随着豫园灯会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也对他的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年逾六旬的他,眼前也遇到了后继乏人的困境。
“做灯和别的产业不同,一年可能就只有一单生意,季节性很强,且市场容量相对有限,导致从业者收入不高。”沈晓平无奈地摇了摇头,“这个行当学起来也不容易,从几根钢丝几匹布开始,慢慢摸索才能翻出各种新花样。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要求比较高。”而目前,真正的传承者几乎没有。
参与了21年的豫园灯会制作,看着它一步步走来,如今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沈晓平也希望,这份中华文化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扶持,让海派灯彩艺术不断延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