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张江李冰路上,有一家特殊的银行———存在里面的不是钱,而是人的组织、细胞、血液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等。作为张江科学城首批开建的重要基础设施工程,张江生物银行已拥有千万份生物样本存储能力,是目前中国惟一的生物银行,预计将来存储能力将翻番。
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生物样本经处理后存入这家银行,也不断有样本被取出,用于基础、临床与转化研究。存取之间,生物银行扮演着研发助推器的角色———样本是整个生物医药研究的基石与关键环节,有了它,诊断标志物、药物靶点开发等才能成为“有源之水”。
生物医药研发提速上百倍
走进生物银行,一排排保险柜样式的橘红色抽屉分外显眼,每只抽屉里存储着126张邮票大小的石蜡切片,每张“邮票”上约有几十到几百个红点,这是被病理专家圈出来的一个个肿瘤样本。
另一间屋子里,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正在将原始样本挑出来,并“印”到“邮票”上。他们先将切片放在石蜡上,然后在显微镜下用特制针管朝专家圈定的地方一戳,病变组织细胞就被采集下来了。将几百个直径小于1毫米、厚薄只有4微米的样本摆放在另一块邮票大小的玻璃上,经染色处理,一块组织细胞芯片就做好了。
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郜恒骏教授说,尽管样本尺度变小了,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却一点也没少。通过专业数字化病理系统扫描录入,细胞形状、结构、大小、来源,乃至患者家族史、生活习惯、临床资料等样本信息被一一记录下来,再经过自动化分析,产生海量数据。从在显微镜下观察标本,到在电脑上快速读取图像和数据,生物医药研发提速上百倍。
生物银行安放着好几台可保持-80℃的巨型冰柜,血清、血浆、血细胞和DNA核酸等样品大多存储于此。在低温中处于“冬眠”状态的样品一旦被“唤醒”,将在实验室中被物尽其用。
样本产出一大笔“科研利息”
尽管张江生物银行已具备千万份样本存储能力,流程、管理完全与国际一流生物银行接轨,但比起建一座生物银行,郜恒骏现在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用好我国生物银行资源,为生物医药创新作贡献。
于是,上海张江生物银行在生物样本库基础上,还设立了高通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一站式研究平台。眼下,存储的生物样本已产出一大笔“科研利息”———促进了16个研发成果快速转化成产品,其中四款已拿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核发的医疗器械证书。比如,肝癌早筛早诊家庭自测试剂盒“爱福陪”,就是从众多肝癌生物样本中“攒”出来的“利息”。
郜恒骏说,张江生物银行存储着各类肿瘤样本,研究者只需将含有某种靶点的药物批量注入样本芯片,就能确定肿瘤细胞对此是否敏感,从而确定药物是否有效。世界顶尖生物医药公司大都通过这一方法筛选研制新药。
“未来,我们要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把重大专病特色做出来,再建三到五个特色样本库,如幽门螺杆菌耐药菌株、肠道微生物、早期肿瘤样本库等。”郜恒骏说,上海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样本资源,若能把分散在各家医院的优势临床学科样本集中存储起来,为全国乃至世界(国际合作)科研提供样本,“利息”就会越滚越多,让更多生物医药研发成果惠及普通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