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7日,34岁的王东华自愿捐出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名不满2岁白血病男童的生命。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当日从上海市红十字会获悉这一消息,对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上海市分库而言,这也是第4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案例。
2月7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34岁的王东华(右)自愿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一名不到2岁的白血病男孩。上海市红十字会供图王东华出生在上海市金山区亭林镇浩光村一普通农村家庭。2001年12月参军入伍,在舟山警备区服兵役5年,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也是一名无偿献血志愿者,已有3本献血证。
2006年,王东华退伍,投身到农村种植行业中。2015年起,他在浩光村村委工作担任村委会委员职务,分管民兵、综治、民政、红十字等工作。
2016年5月,王东华参加了中华骨髓库。次年10月的一天,他接到了上海市红十字会来电,告知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不足2岁的小朋友初配成功,可以捐献。他第一时间将此消息告诉了妻子韩丽丽,得到了她的支持。
“当时很激动也很犹豫。激动的是能够拯救一个小生命,但也犹豫怎么去跟父母解释这个善举对身体并无影响,而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王东华说,他和妻子通过身边的案例,给父母解释了捐献过程:捐出造血干细胞,就像为小生命播下希望的种子,让她生根发芽,重获新生,让她健康成长。
最终,捐献造血干细胞获家庭成员一致赞成。
年底正是民政干部工作最忙的时候,为了这次捐献,王东华提前将工作安排妥当,加了好几个夜班,完成了几十名村民帮困资料的整理。
但到了去年12月底,他突然发烧咳嗽起来。这下把他急坏了,眼看着捐献时间快到了,他想尽快完成工作安心去捐献。他和医生商量,是否能挂点滴加快恢复速度,被医生当面拒绝。
回家后他跟妻子商量,这段时间内家务事可能要妻子多操心,带孩子的重任交给了妻子一个人,他除了完成工作,其他时间都在养病,希望可以早日康复,不影响捐献时机。
在家人的支持与照料下,王东华的病情慢慢好转了。今年2月7日,他的造血干细胞顺利取出,置入了一名不到2岁的男童体内。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红十字会了解到,像王东华这样的志愿者,在上海还有很多。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上海市分库于1992年在全国率先启动非血缘骨髓移植工作,1996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实现全国第一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2007、2011、2014年和2018年,分别完成上海第100、200、300和400例捐献。
截至2017年12月,上海市分库已有在库志愿者15.8万人,实现的400例捐献者平均年龄29岁。上海市红十字会相关人员透露,这些捐献者来自社会各行各业,其中还有16位涉外捐献者,分别捐献救治了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韩国等地患者。
目前,上海市分库拥有华山医院和第一人民医院两家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全市共有长海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8家移植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