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即将翻页,又到了做年终总结的时候。上海16个区,如果每个区选一个“年度代表字”,你脑海中第一个跳出来的是哪个字?所谓一叶知秋、见微知著,一个字往往有外在、内在、潜在的各种寓意。上观区情频道推出“品区·年度字”系列,看看记者眼中16个区的年度代表字是什么?
12月底,上海人(尤其是青浦人)翘首以盼的轨交17号线终于要开通试运营了。这条从虹桥枢纽通往东方绿舟的轨交线共设13站,项链般串起了青浦旅游、文化、产业方面的颗颗“珍珠”,以后想去会展中心看展、去奥特莱斯血拼、去朱家角泛舟、去东方绿舟吸氧,都是十分便捷的事儿,青浦人到市区也将更方便。
前不久青浦区举行的年终岁末务虚会上,区领导豪情满怀地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打造‘上海之门’的形象”。
制图:邵竞
地处远郊的青浦,一直以来被称为上海的西大门;同时,青浦也是上海唯一一个同时接壤江苏和浙江的行政区,背靠虹桥枢纽,面向江浙广阔腹地,是长三角的桥头堡。2017年,青浦“门里门外”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未来,置身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下,青浦要从“上海西大门”变为“上海之门”,意欲如何演进?
图片说明:城市立交。
立足区位优势,推开发展之“门”
青浦是什么?是朱家角的放生桥和摇橹船,是商榻的阿婆茶,是“青山绿水”的代名词,是上海重要的“史之源”、“水之源”和“食之源”。
不过,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化、上海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重大产业平台和交通枢纽设施的建设,青浦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日益显现,青浦正从“上海之源”向“上海之门”的目标迈进。“上海对外服务的门户城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双城”,这是青浦区未来发展的新定位。“要用发展的眼光,打造上海之门的形象,围绕‘双城’定位,把青浦的服务功能做到极致。”区领导说。
青浦的区位优势明显,真是惹人艳羡。交通越来越便捷了,便捷到什么程度?西虹桥商务区企业圈子里,有不少段子(其实是真人真事)说得活灵活现:某企业家早上八点半还在位于青浦的公司总部开晨会,转眼就到了虹桥枢纽跳上高铁,十点能赶到南京和客户谈事,谈完再乘上高铁,中午能赶回青浦的公司吃午饭;西虹桥的公司去虹桥机场接客户,从来不用提前去候机厅举牌子等,告诉客户“下飞机发个短信我再出发”,客户发完短信拿完行李走到航站楼,接机的人就已经在那儿等着了。
图片说明:北斗西虹桥基地。
立足区位优势,推开发展之“门”,青浦如何更好与长三角融合?目前已有布局。交通方面,青浦已梳理出12条区省对接道路,新建和改扩建长度达57.42公里,其中7条已列入十三五规划正在实施,进一步强化“开门”面向长三角的通道对接。产业方面,青浦正加快承接、集聚核心功能,按照“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外面;头脑在上海,身体在外面;关键制造在上海、一般产业链在周边”的规划,促进与长三角区域的产业耦合。城市功能方面,青浦正协同推进“安亭-白鹤-花桥”城镇圈建设,实现跨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环淀山湖合作开发,和外省市联合打造世界级水乡古镇文化休闲区和生态旅游度假区,加强淀山湖联保共治,力争尽早全面贯通环淀山湖岸线。
更好地“开门”,“破槛”是大任务
旧时之“门”多有“槛”,《康熙王朝》里小皇帝刚登基时,迈进大殿老被门槛绊到,影射鳌拜尾大不掉,气愤地下令“赶紧给我把这门槛锯了”。
门户城市要“对外服务”,“服务”是关键词,“破槛”是大任务。服务的门槛要怎么“锯”?青浦区提出,要有“三个转变”:从习惯于眼睛向内向胸怀全市、立足长三角面向全国全球转变,从行政区经济观点向功能区经济观点转变,从同质竞争向协同发展转变。如今,青浦正做好“引”、“建”和“赶”三篇文章:“引”,主动出击引项目,重点关注大企业,用好青浦的产业基础、平台载体,加紧对接,抢抓项目机遇;“建”,未来五年打造6到8个有产业内容、有整合能力、裂变效益的产业功能平台,力争形成2到3个千亿级、4到5个百亿级和一批十亿级的平台经济发展格局;“赶”,园区二次开发要全面推进,加快淘汰三高一低落后产能,推动低效产业转型升级。
图片说明:民用航空园。
有形之“槛”好锯,无形之“槛”难破。打造门户城市,推开思想之“门”也很重要。目前,青浦正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上下功夫,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关注企业需求,摸清企业“痛点”,千方百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创新创业成本。
青浦的门,不是“卷帘门”——有关部门想开就开、想关就关;而是“感应门”——见到企业就主动打开。
在青浦走走,这些年有个变化非常明显:以前青浦干部是比较闲适的,说话慢悠悠,办事笃笃定,几乎不见焦头烂额的情形。现在去区各个委办局看看,每个干部都恨不得一秒钟掰成两秒用,手机响不停,走路风风火火,说话都是自带多普勒效应的。“那么多大企业有希望落地,青浦周边条件也不差,再不跨前一步做好服务,别说项目难落地,“煮熟的鸭子”也可能飞走,这点忧患意识必须有!”青浦区经委某科室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