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第一展”第19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定于2017年11月7日至11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历届来多次斩获工博会金奖、银奖的“获奖大户”——高校展区此番重装上阵,展示面积增加四成多,聚焦大展“创新、智能、绿色”主题。
24日,高校展区主办方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透露,工博会高校展区位于国家会展中心6.2H馆,面积达8600平方米,参展高校达68所,上海以外的海内外高校超过50所。其中,在沪高校包含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部属高校和本地所有理工类高校;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不少外省市名校也前来参展。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学校的科研创新实力代表了中国高校的最高水平。”上海市教委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陆震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参展高校的数量及布局与往年持平,这意味着各校的单位展示面积与展示质量相应都有提升。此外,还有首次参展的我国台湾地区高雄两校,以及多年参展的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等海外高校到沪,“明年德国、以色列等更多境外高校也有望参展”。
“创”
图片说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研制高精度3D打印齿科陶瓷材料。
工博会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工业品牌展。此次,经各校遴选申报并确定参展的项目共740项,其中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5项,占一成以上。而且,今年大学生双创项目拥有480平方米的独立展位,也比去年增加了一半以上的展示面积,供高校“创客”集中展示。
据了解,参展项目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一等奖以上的重大技术成果项目60余项,部分项目处于行业领跑地位。如同济大学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理论与关键技术”,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重大航天工程和相关行业空间数据质量控制技术新体系,实现了在嫦娥探月、载人航天和测绘卫星等航天工程中遥感空间信息可信度保障的重大创新。
图片说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研制高精度3D打印齿科陶瓷材料。
市教委科发中心透露,去年沪上高校从各个渠道申请获得的科技经费总额达到147.9亿元,经认定的技术合同超过4500项,极大促进了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智”
图片说明:上海大学研制三值光学计算机。
“顶天”还需“立地”,从智能制造到人工智能,服务社会、改善民生的项目成为高校展区“保留节目”。复旦大学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创新性地从类人视听觉机理的仿生研究出发,开拓了机器人在自主开放方式下通过学习达到心智发育的可能,实现了智能服务机器人技术产业化落地,在高教、汽车、家电、食品饮料等行业打开了市场。
图片说明:华东师范大学研制透明安全网关2.0版本开发样机。
在公众关注的生命健康领域,上海交通大学的“多维高分辨率数字病理扫描仪”,从技术上打破了国外厂商垄断的现状,推动国内高端显微扫描仪产品的市场发展,目前已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和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试用。同时,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灸法治疗肠腑病症的技术与临床应用”,创新提出艾灸“温养脾胃,调和肠腑气血”的治疗学观点,已在全国18个省市推广应用,成为防治肠腑病症的有效方法。
除37个高校独立展位、统一布展的标准展位、会场区外,今年高校展区首次设立路演区助力现场项目推介,期间安排丰富的项目路演活动,分为先进制造新材料与生物医药、环保与新能源、电子信息三大领域专场。
“绿”
图片说明:同济大学研制微纳米气泡宠物洗浴机。
在绿色生态环保领域,外地高校带来不少新项目,覆盖从氢燃料、增塑剂到重金属等的行业应用热点。
如北京工业大学的“多元氢混合燃料汽车”,具有很好的环境适应性,能够=在低温、高温及高原条件下正常运行,预计年内可以投入应用。又如南京工业大学的“生物基无毒增塑剂及衍生物连续绿色制造”项目,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微流场反应技术的规模化工程应用,构建了国内唯一稳定生产且质量达到国际标准的ATBC技术,产品在国内外30余家企业获得应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推动了我国增塑剂产业的无毒化转型升级。再如南京大学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与资源回用新技术”,有效解决应用单位节能减排难题,提升了清洁生产水平,也为相关区域的水质安全与重金属污染防治做出了贡献。
据悉,今年高校展区将组织来自长三角地区和其他省市国企、民企等的20个左右专业观众团队、2000名以上的专业观众前往高校展区“淘金觅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