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上海资讯网首页 > 信息资讯 > 上海资讯 > 浏览正文


上海中心城区绿地改造 看高架桥下“孤岛”如何变“客厅”


 

2017-10-23 18:27:02
提到城市更新,也许多数人会想到老建筑、老弄堂的改造更新,却鲜少有人提及,在城市中一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占有相当面积的公共绿地。它们如同一片片“绿肺”,镶嵌在城市的街角处、大道旁,在一呼一吸之间为钢筋混凝土的世界提供一片绿境。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的“绿肺”也渐渐难以适应新的需要。
  一块位于上海中心城区、面积8万平方米的绿地要怎么更新?高架下的绿地改造要克服哪些困难?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人?未来城市的绿化发展,路在何方?近日,记者走进了改造中的中环立交绿地……
  并不简单
  显然,作为新静安北部的亮点区域,这片绿地的现状,无论是与城市发展的步伐,还是与老百姓的需求相比,都再难匹配了
  对于在设计公司上班的戴鑫来说,早出晚归已是家常便饭。她记不清,在多少个披星戴月的夜里,下班后的自己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从公司后门穿过共和新路公交枢纽,走上天桥,搭乘末班地铁回家。可她始终记得,每次走这段15分钟不到的路程,自己有多害怕。
  戴鑫的害怕,源于下班路上的必经之地——位于汶水路共和新路路口、南北高架和中环高架桥下的那片林子。每当夜深人静,那片葱茏郁闭、几无人气的绿地,在昏暗的灯光下,总是影影绰绰,阴森瘆人。有时钻出一两只野猫,冒出一两个流浪汉,更让这个二十来岁的姑娘提心吊胆。
  感同身受的,除了和戴鑫一样在周围工作的上班族们,还有生活在附近的居民。
  家住万荣阳光苑的周黎明夫妇与小区的老邻居们,多希望家门口就能有一片绿地可以散散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带上小孙子出门晒晒太阳、看看花草,以享天伦。而离家最近的这片绿地,因为在高架下方,噪音、污染大,又鲜有人维护,环境不佳,居民们宁愿多走两三公里去南边的大宁公园,也不愿踏足这里半步。
  “以前,这片林子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静安区绿化管理中心副主任宫明军告诉记者,“因其主要作为快速道路防护性绿地存在,以高大乔木为主,加上晚上照明和安防设施不足,这里一度成为卫生和治安‘盲点’。”
  显然,作为新静安北部的亮点区域,这片绿地的现状,无论是与城市发展的步伐,还是与老百姓的需求相比,都再难匹配了。
  2015年底,闸北、静安两区合并,政府开始着手改造提升区域内的存量公共绿地。这片面积近8万平方米(基地总面积78691平方米)的防护性绿地,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绿化管理者的视野。
  2016年,中环立交绿地改造项目正式启动。
  然而,随着项目进行越来越深入,事情远不像当初预想得那样简单。一位参与指导并监督实施过诸多市政绿化项目的“专业人士”感叹道:“这次改造,哪里是从一块绿地到另一块绿地这么简单啊!”
  “先天不足”
  现场勘查结束后,她在分析报告中写下了“场地位于快速道路交汇处,噪音、灰尘较大;周边用地性质复杂;位于高架下,采光视线受影响;郁闭度较大”等诸多缺点
  那么,中环立交绿地改造工程的“不简单”到底在哪里呢?
  首先还要从这片绿地的地理位置讲起。
  闸北、静安“撤二建一”后,新静安提出“一轴三带”的发展战略。而中环立交绿地恰恰位于“一轴”(即一条贯通南北、共享互融的复合发展轴)和“三带”中“中环两翼产城融合发展集聚带”的交汇之处。北面有市北高新产业园区,南面有大宁商业社区和上海大学延长路校区,还有刚刚投入试营业的新静安体育中心和建设中的新业坊文创产业基地……这片面积近8万平方米的绿地在整个区域中处于核心位置。
  位置显要、占地面积如此之大的一片绿地,如果单纯用于防护性绿化,多少显得有些浪费。在设想中,未来,这片绿地在提升环境质量、营造特色景观和激发互动活力等方面应有更多作为。
  除了重要性上的“不简单”,悬在设计和施工人员头上的,是工程难度上的“不简单”。
  项目施工方景观设计师、工程师沈海燕还记得,自己和同事们第一次走进中环立交绿地进行现场勘查的情景:整片绿地被纵横的共和新路、汶水路分割成4块小绿地,南北高架和中环高架在头顶交错,汶水路地铁站的4个出口对应着4块绿地,将地铁站里汹涌而出的人流送往4个不同的方向。还有沟通地铁站与共和新路公交枢纽的长天桥,和兀立在绿地中的变电站、配电房和高杆灯……
  除了复杂的交通市政设施,绿地本身的植被状况也不理想:早期,为了满足快速道路防护绿化的基本要求,种植了大片高绿量、高遮蔽性的树木,而4块绿地内部都因为这些茂密的植被和地形遮挡,形成了一个个各自封闭的空间; 从植被的品质和可利用程度来说,许多乔木为了争取更多的雨露阳光而向上生长,底部脱脚严重,等级“良好”的植被只能占到10%,有一半则被评定为“较差”。
  现场勘查结束后,沈海燕在分析报告中写下了“场地位于快速道路交汇处,噪音、灰尘较大;周边用地性质复杂;位于高架下,采光视线受影响;郁闭度较大”等诸多缺点。
  在未来的一到两年时间里,这些“先天不足”正是需要一一克服的难题。
  “打开”和“人”
  只有大家愿意进来,有了人气,这片占据着核心位置的绿地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除了数次实地勘查,沈海燕还参考了国内外高架下绿地改造的很多优秀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总算大致都有了方向。然而,当她把一份花费了不少心思的设计初稿摆在绿化部门工作人员面前时,大家却紧锁眉头、沉默不语。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虽然从园林绿化的专业角度上看,这份设计方案精美完备,可他们始终觉得缺了些什么。究竟缺了什么?却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来。
  一天,在现场勘查时,宫明军看见汶水路地铁站匆匆涌出的人流,其中,有脚下生风赶着上班的白领,还有采购归来拎着重物的老人,他终于明白——设计方案里缺少的,是“人”!
  “我们改造中环立交绿地的初衷,不就是因为这一大片绿地与人流严重区隔、缺乏足够让人休憩、交流、活动的空间吗?”宫明军自问。
  共识形成了:中环立交绿地改造,最重要的两点,一是“打开”,二是“人”。
  围绕这两个重点,项目组逐步确立了“更开放、更多彩、更活力”的设计主题。最先要改变的,是防护绿化为主的封闭结构,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视线通透、草坪地被与乔木、景观小品等互相搭配的开放空间;其次,就是要想办法吸引人进来。只有大家愿意进来,有了人气,这片占据着核心位置的绿地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只有让这片绿地服务更多的人群,相应的,这个区域的活力也才能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那么,空间打开了,环境优美了,要如何吸引人进来呢?
  首先,设计人员蹲点统计了附近的人流状况。他们发现,因为附近有公交枢纽和地铁,每天的上下班时段人流最为密集,特别是汶水路地铁站北边两个出口的人流量更大。据此,他们对未来将会增加的人流量进行了估算,发现随着新静安体育中心的开放,汶水路地铁站的东南出口会成为一个新的人流增长点。
  因此,设计人员将绿地的出入口都设置在了人流最为密集的地方,还铺设了2.5公里的绿道,用以连接场地交通,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人流进入绿地内部休闲娱乐。
  其次,为了打消人们对高架下“噪音大、空气差”的刻板印象,设计人员还将改造前的一重防护提升成了三重防护。原本,机动车道与绿地之间只隔了一排绿化隔离树木和一条人行道,改造后,设计人员在人行道与绿地之间又加上了一排低矮的灌木,并对绿地最外层的地势稍作加高,这样,对机动车道形成了第二道、第三道隔离防护,同时又不影响整体的开放性和视线的通透感。
  “关注人”还体现在细节上。
  比如,在设计之初,人行道与绿地之间本来有一道齐膝高的铁艺栅栏,为了“打开”和“人”,这个保护性的设施从图纸上消失了;西北角的花园水池,因为来往行人和驻足戏水者的安全,原本1.5米的亲水平台被加宽到了3米;东南角花园中间的岩石上,专门设计了几个汩汩冒水的泉柱,喜欢戏水的孩童今后便有了更多的“娱乐项目”,不远处还有专门为看护孩子的家长设计的石凳和阶梯……
  “其实,作为景观设计师和工程师,最有成就感的,不是我做了一个多美的设计摆在那里,却只能让人们赞叹欣赏,而是这些活生生的设计能够真正为人所用,为这里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沈海燕告诉记者。
  328根“擎天柱”
  这一根根支撑着城市交通动脉的“擎天柱”,对设计师来说就像是悬在心头的一道道难题:数量如此之众的立柱不仅阻断了空间的连续性,给绿地的设计和视觉效果造成影响,还因为高架下方常年荫蔽,植物长势不佳,今后极易形成死角。怎么办
  两个月后,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将会看到一番不同的风景:主干道两侧40米的范围内,视线通透、层次简洁,被马路分割成的4块绿地,分别按照各自的特点和保留植被,被设计为“春”、“夏”、“秋”、“冬”四个主题——春有樱花、蔷薇;夏有合欢、紫薇;秋有银杏、枫树;冬有梅花、雪松……这里将会成为上海又一座“都市花园”。
  要在高架下方这样有着诸多限制的场地,把设计图上的“美好”一一实现,其间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常让人意想不到、措手不及。
  工程开始的第一步就让设计师和施工队犯了难。中环立交绿地位于道路交汇处,地下排布着各种管道、线路,而绿地改造中,大型树木的种植和挖湖蓄水等,都要避开已有的管线。有的管线图纸,因为年代久远,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施工方只好请来专业的物探公司,将地下情况逐一排摸勘探,再根据他们提供的图纸,调整已有的设计。
  “你猜,这8万平方米的绿地上有多少根立柱?”采访中,宫明军打趣地问记者。
  “几十根?”
  “328根!”
  乍一听到这个数字的人恐怕都要被吓一跳,中环立交绿地上总共伫立着:45根人行天桥柱、41根轨交立柱和242根高架立柱。这一根根支撑着城市交通动脉的“擎天柱”,对设计师来说就像是悬在心头的一道道难题:数量如此之众的立柱不仅阻断了空间的连续性,给绿地的设计和视觉效果造成影响,还因为高架下方常年荫蔽,植物长势不佳,今后极易形成死角。怎么办?
  沈海燕会同植物设计师张晓倩反复研究,最后决定,首先改良立柱下方的土壤情况,从根本上解决植物的生长问题; 然后将立柱粉刷,消除视觉上的脏旧感;在此基础上挂网,增加五叶地锦、三叶木通、扶芳藤等喜阴好养的爬藤植物。这样,328根立柱就变成了328根“绿柱”,镶嵌在绿地中间。
  除了立柱,绿地中大大小小的变电站、配电站、路灯控制箱和高杆灯,也给设计施工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让宫明军印象深刻的,是西北角阳光草坪中央的大电箱。
  原本平坦通透的大草坪上,兀立着一个大电箱,怎么行呢?宫明军的第一反应是不能要。于是他向有关部门协调沟通,但这个电箱属于重要的市政设施,确实不能移动,移除电箱的想法没能实现。后来有人提出,把电箱用一个微雕塑隐藏起来,可是考虑到雕塑的品质和工程的时间,加上如果搞了雕塑,电箱反而容易成为一个视觉焦点,这个想法也被否定了。又有人说,能不能搞一座大的假山石把电箱藏在里面,但假山与周围景观很难协调,也只好作罢。
  最后,大家从绿化设计的本源出发,干脆就着电箱做一个花境。草坪中间是花,一来非常协调,二来成本也不高。再在电箱周围种上高高的芒草,花很小的力气就能起到很好的遮蔽效果。这个方案最终得到一致通过。
  “别看是一片面积那么大的绿地,要解决的问题事无巨细。”宫明军感慨道:“这片绿地的改造从立项到现在,设计方案已经改了11轮了,一边做一边还在改呢!”
  海绵实践
  在省了又省的经费开支中,有一样蕴含“大科技”的东西却投入不少,然而这个东西一般人却看不见
  也许有人会问,这么大的改造工程、还要解决如此之多的难题,究竟要花多少钱?
  沈海燕告诉记者,根据她的经验,在上海市中心修建或改造绿地,平均每平方米需要五六百元,而中环立交绿地改造的投入却连一半都不到。之前的一棵树、一株花,只要品质合格,都会被再次利用,真正做到了循环节能。
  然而,在省了又省的经费开支中,有一样蕴含“大科技”的东西却投入不少,然而这个东西一般人却看不见。原来,看似平常的绿地,地下却埋藏着一套高科技的海绵蓄排系统。
  2016年,上海与北京、天津、福州等城市一起,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而这片处于上海中心城区的公共绿地,自然要率先实践。
  宫明军告诉记者,传统的海绵蓄排仅仅做到了“渗、滞、蓄”,而中环立交绿地引进的这套系统还能做到更进一步的“净、用、排”。
  绿地中的广场和道路,都采用了透水材料,西北角地下建有容积64立方米的雨水系统蓄水池,与市政雨水管网连通。其在线监控平台除了能够显示实时水位外,还能预先录入数据,自动蓄排。同时,还有一套地埋式一体化水处理设施,能够将收集到的雨水转化为绿地的浇灌用水和水景用水,而地面的雨水花园则能够通过生物进化的原理达到池水自净。
  “也许有人认为装这套东西没有必要,但在我们看来,这次改造正是在为今后的城市建设探路,它的改造理念和方法就更应当是先进的。”宫明军说。
  “对城市绿地的修补要找到适宜的方法。我见过一些城市为了求新求美,把高架下的柱子都包裹上花。夏季每天都要浇水,还要有专人维护,十分耗能,但生态价值实际上已经很低了。”长期致力于城市可持续绿化景观研究的同济大学景观设计学者刘悦来,更强调城市绿地改造的生态价值。
  同时,他也提醒,如果在结构定性的基础上进行微更新,很多东西是难以改变和弥补的。现代城市的绿地更新之难,给城市的管理者和设计者带来考验:如何在系统性规划设计时就给自然留出足够的空间?未来的城市要充满活力、更有朝气,就应当更加注重自然生态,更加强调人性化。
(编辑:上海资讯网 so.sh.cn) 关闭
+ 相关信息咨讯
·在“上海之巅”欢度“上海之夏”,上海中心推出系
·“沪九条”后首批住宅用地土拍落槌,4幅地块冷热
·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上海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
·增加市花显示度 激活文化认同 上海市将建白玉兰文
·今年上半年,上海港两大空箱调运中心空箱吞吐量超
·“党的诞生地”首个红色文化沉浸体验展即将对公众
·沪苏湖高铁全线铺轨完成,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上只角”旧改,“巨富长”地块签约即生效!600
·今天,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来了一批女足运动员,发
·上海野生动物园“夜公园”7月1日起开放 上万只野
版权与免责声明:
1.上海资讯网拥有人承担上海资讯网 so.sh.cn 一切法律责任(包括但不仅限于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网络传播权等)。
2. 本站刊载之作品,均来自我站会员在线投稿,大多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 因难以对所有会员投稿文章事前版权筛查,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被侵权需本网删除的,请根据“避风港原则”在作品在本网发表之日或发现被侵权之日起30日内书面通知我站,若未书面通知我站不负法律责任。

版权所有 ©2003-2024 上海资讯网(so.sh.cn)
媒体合作、商业合作及不良信息处理电话:021-34121912 QQ:191646616 微信:newss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