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犹太难民聚居地舟山路,保留风格鲜明的欧式红砖尖顶房屋。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供图
近日,一篇“痛心!据说上海整条长乐路预计年底拆除”的公众号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引发争议。有人质疑:长乐路(常熟路—陕西南路)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街道之一,街道虽未拓宽,商店就可拆除?后经证明,该消息并不属实,不少网友松了口气。今年恰逢上海确定64条“永不拓宽”街道10周年,这场流言风波值得我们深思:什么是街道保护?不改变街道宽度就是保护吗?
什么样的街道才永不拓宽
永不拓宽的街道有何特点?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祖安认为,这64条街道普遍辟建历史比较早,比如九江路就建于19世纪50年代,因洋行聚集,曾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
路形和环境好(街道尺度宜人、绿化良好、环境清幽)也是一大特点。此外,这些街道,沿路两侧有不少优秀或特色历史建筑,如高楼大厦、新式里弄、花园洋房和石库门。被誉为“小维也纳”的舟山路,曾是二战时期欧洲犹太难民聚居地,保留有风格鲜明的欧式红砖尖顶房屋。
“这些街道的沿路建筑普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曾设有重要机构、团体、企业,或者在当今成为纪念场所、革命遗迹和名人故居。”郑祖安认为。建于1907年的武康路,不仅绿树成荫,而且沿线有优秀历史建筑总计14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
“十年,保护成为城市风气”
交通和街道保护如何权衡,直到今天依然是横亘在城市发展前的难题。
“当年提出要保护街道的时候,很多人难以理解。”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坦言。2007年,上海正式出台《关于本市风貌保护街道(街巷)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成为全国最早提出历史风貌街道保护的城市,时任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的伍江就是倡议者之一。
不少人觉得保存城市老街风情是好,但交通怎么办?
“街道宽窄和交通通畅与否没有直接关系。”伍江说,十年来这一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认可。2005年,上海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对一些街道进行拓宽。12年之后,交通依然是上海这座一线城市的难题,“时间证明,交通问题并没有因为街道拓宽而得到根治。可是几十年、上百年在街道上留下来的记忆一旦消失,很难再找回来。”
昨天,“符号上海—上海风貌保护街道文化之旅系列展览”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开展,本次展览以64条“永不拓宽”街道为主题,是上海相关主题中规模最大的展览,其中绝大多数展品来自普通市民。“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着、保护着这些街道。十年了,街道保护已经成为一种城市风气。”伍江感慨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