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王雅洁 这不是中国民企收到的第一份政策红利。这也不是民营经济的第一次破壁。40年中,为了打破隐性壁垒,从上至下,从顶层至微观,一次又一次的碰撞和打破从未停歇。
我们期望,站在中国宏观经济跌宕云涌的发展端口,将目光拉长到历史的纵线中,去寻找那些打破准入壁垒关键节点上的企业人物、企业故事。
脱离体制追逐商业航天梦的中年人,首批尝鲜扎进民营通信的董事长,投身养老产业与资金难题博弈的副总经理,他们的欢笑与泪水,他们的挣扎与梦想,会一一呈现在文稿当中。
从电力、电信,到中国第一条民资控股的杭绍台铁路,再到石油、天然气、航天,伴随着顶层40年来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推出的数份政策,中国的民营经济,依旧在期盼更多的可行路径。
我们不是为了单纯讲故事,而讲故事。
我们期望,通过这一期专题故事,试图提供一个公平对话的窗口。
在这个窗口面前,曾经面临银行断贷、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未来或许不会再顶着大雨,遍叩无门。
我们更关注一种变化,从当前的状态,到几十年走过的沿革,以及为了解决问题探索的路径。
这些,也会在这期专题中,有所呈现。
透过历史,看向未来。
痛点、难点,成功的瞬间以及希望的曙光,尽可能会浓缩在专题当中,亦成为宏观经济当中的一份发展愿景。
在2020年伊始,我们呈上这期专题,抛砖引玉,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打开新的一页。
花开
2005年,阳光投在了中国民营企业的身上。
在这一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即非公经济36条)正式公开。
一共36条意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给民企带来了新的期待。
“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更是被写入上述《意见》的首段当中。 |